• 1、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
    A、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2、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①处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     )

    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D、崭新篇章,民族复兴
  •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确定了国旗、代国歌和首都 C、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 4、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765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初

    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1825年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1851年

    英国建成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19世纪七十年代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879年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883年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编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它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订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5、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上重大改革进行的探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来参与完成。

    【知识梳理】

    材料一   日本大化改新:

    1.过程:日本以中国唐朝为模式,下诏规定: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贵族世袭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在经济方面,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实行公地公民制。国家还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最终确立了一套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管理体制。

    2.影响:使日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而完成了社会转型。

    (1)材料一是某同学整理的日本大化改新知识结构,该同学整理的知识有遗漏,请仿照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方面进行补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完成了社会转型”的含义。

    【信息获取】

    材料二   1853—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853—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家预算赤字达7.96亿银卢布,超过每年国家赋税收入的2倍;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先驱赫尔岑创办《北极星》,旨在“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1856年

    沙俄在欧洲的34省播种面积比1852年减少35%,谷物出口只及战前的1/3。

    1856—1861年

    农奴“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1861年2月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二月十九日法令》,农奴制被废除。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所示信息,结合所学判断这场改革的性质。

    【客观评价】

    材料三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一系列重大有效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

    ——摘自齐世荣主编《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辩证评价明治维新。(史论结合)
    (4)综合上述材料,从这些改革中你获得了什么智慧?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历史。
  • 6、

    经济发展、思想变化和制度创新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欧洲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在①和②处分别填入合适的内容。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但丁(1265—1321)

    “人生来不是像野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美德。”

    彼特拉克(1304—1374)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达·芬奇(1452—1519)

    “和其它科学一样,绘画是一门科学。”

    莎士比亚(1564—1616)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体现的核心思想。

    材料三   下面是近代以来部分绘画代表作品

    (3)从以上图1、图2中任选一幅绘画作品,写一份作品简介。(包括时间、事件、地位或影响)
    (4)以上材料分别从经济、思想、政治三个角度反映出欧洲社会变化,请你任意选择两个角度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归纳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展趋势。
  •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民和战斗人员之间的区别消失,农民、裁缝成为攻击的对象,空袭与炸弹给人们带来不眠之夜。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军事科技发展 B、改变了战争的模式 C、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 D、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 8、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对牛顿和达尔文成就的评价,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促进了科学进步 B、推动了音乐发展 C、推广了大众教育 D、揭示了文学本质
  • 9、有学者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对美国独立战争有巨大影响 C、推动世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 10、1793年之后,法国历代国王的塑像被推倒,人们一律以公民相称,三千多个市镇在镇名前加上了“人民”两个字,这说明法国大革命(     )
    A、具有世界性影响 B、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C、震撼了欧洲君主 D、确保了法国社会秩序稳定
  • 11、美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坎坷。下图所示是美国某一阶段的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美国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B、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C、图中b处标志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D、图中c处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 12、“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庄园(     )
    A、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在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中具有自主权 C、创造出兼收并蓄且独具特色的文化 D、农民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一些权益
  • 13、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苏联的解体和苏、美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追求和倡导的主要潮流。这一潮流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航天活动,各航天发展国家的航天活动出现了新的战略调整和变化,航天活动的军用色彩出现淡化,民用色彩开始加重,和平利用和开发外层空间,造福于本国和人类的趋势日益增强。

    ——摘编自李志黎、陈炳文、刘文科《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发展中国航天事业》

    材料二 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面对西方超级大国的挑战,中国的航天人决心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旧中国战争频繁,政府封闭自守,几乎所有的机械产品都来自国外,航天领域更是缺乏人才与技术,犹如一张白纸,但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顽强的航天人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毅然迈开了追赶世界领先技术的坚定步伐。几十年间,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波折,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辛酸。今天,自力更生的中国航天事业已取得了辉煌成绩。

    ——摘编自张凯 《从中国航天的发展看世界太空进程》

    (1)、据材料一,指出航天活动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概括其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例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并归纳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序号

    时间

    事件

    1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2

    1919年

    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

    3

    1953年7月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4

    1953年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5

    1954年4月-7月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6

    1955年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7

    1971年10月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8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9

    2001年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

    2013年10月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实施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国家最高领导者)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后来,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

    材料二   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

    ——《阿拉伯文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说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所学,阿拉伯人在医学、文学上成就斐然。请分别写出医学、文学上的三部著作。
    (3)、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请你举例进行说明。
  • 16、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和制度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材料二: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采用了什么制度?元朝的哪一制度最能体现“淡化山川形便”的地方政权划界?
    (2)、结合所学,谈谈宋、明最高统治者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材料二中的第一个问题?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 17、晋中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开启了以“文化山西·红色山西”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他们分组进行。请与他们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1)、2022年4月14日,一组的同学们参观了晋中博物馆举办的“瓦当展”,截图保存了下面文物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由此可看出

    云纹瓦当   惟汉三年大并天下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檐头的附件。它解决了屋顶防雨的问题,提升了我国古代建筑水平。本次展出的瓦当主要包括长乐未央、永奉无疆、延年益寿等题材,通过图形瓦当、图案瓦当和文字瓦当中的纹饰,以实物展示等手段,带领观众感受方寸瓦片背后释放出的建筑精髓与文化精魂。

    A、当时和谐的民族关系 B、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 C、瓦当兼具实用和观赏性 D、当时重农的经济政策
    (2)、二组同学搜集山西各地的名胜古迹,为初三学子设计了暑期多条研学线路。如果你想进行红色山西的旅游,可选择的是(     )
    A、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 B、五台山-大同云冈石窟-悬空寺 C、平遥古城-中国镖局博物馆-日昇昌票号 D、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大捷遗址-左权将军烈士陵园
  • 18、据下列思维导图和表格内容,回答下列小题。

    时间

    该著作传播情况

    1848年

    德文版本发表

    1869年

    首个俄文译本出现

    1889年

    有英文译本8个,法文译本11个,俄文版本112个,德文版本21个

    1895年

    已有20多个文种,130多个版本,发行量数以万计

    1920年

    陈望道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出版

    1973年

    已出版2434.1万册

    2018年

    有1000多种版本,是世界上发行量大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1111

    (1)、据上面左侧思维导图展示信息,可判断该著作内容(     )
    A、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C、导致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 D、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2)、据上面右侧图表展示的该著作传播情况,可以概括出该著作(     )
    A、发表的背景 B、传播的特点 C、体现的内容 D、传播的结果
    (3)、《马赛曲》(现法国国歌)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面对欧洲国家的侵略谱写的一首歌曲。结合有关史实,你认为下列属于本曲歌词的是(     )
    A、伟大俄罗斯,永久的联盟;独立共和国,永久结合成。 B、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C、这就是星条旗,但愿它长久飘扬! D、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公民们,武装起来!
  • 19、2022年春节,李静同学通过研学的方式,开启了以“长城内外”文化为主题的项目性学习。请与他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1)、李静同学进入山西博物院的展厅,关注到下面文物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提供了研究北方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B、见证了民族交融的真实历史 C、说明匈奴和汉族同为一家 D、突显山西的青铜铸造业水平全国领先
    (2)、李静和他的项目性学习小组以“长城内外”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史料。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

    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与塞外草原的农牧交错地带,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战国至秦汉,长城南北,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数百年。魏晋南北朝,内迁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继称雄。4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进汉化。其后魏分东西,延及北齐、北周,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发展,催生了隋唐盛世。

    北魏平城、北齐晋阳,是北朝“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空前繁荣。

    A、山西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典范 B、各民族在山西和平共处,融为一体 C、山西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 D、山西的民族交融催生了盛世繁华
  • 20、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进而推进自身发展的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7世纪中期,日本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措施中不包括(       )
    A、国家将土地卖给公民耕种 B、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C、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D、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为此,日本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是(       )
    A、文艺复兴 B、光荣革命 C、明治维新 D、戊戌变法
    (3)、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1970年,日本工业生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6.9%。材料表明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       )
    A、受到美国大力支持 B、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C、制定适当经济政策 D、高度重视发展教育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