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82年,深圳政府率先实行价格闯关,调高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差价,对企业下放定价权和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这项制度 (     )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受到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影响 C、改变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 D、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束缚
  •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录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共60篇。文选收录 1975年的著作9篇,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著作17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讲话、谈话34篇。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内容能入选该文选《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一篇的是 (     )
    A、鞍钢如何改造 B、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C、坚持党的路线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下表是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目录的节选内容。从这些目录内容来看,邓小平着重阐述的问题是 (    )

    目录(节选)

    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129—131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

    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132—133

    (一九七八年十月十日)

    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156—157

    (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七日)

    A、怎样推进从严治党 B、如何实行科学发展 C、怎样建成小康社会 D、如何进行改革开放
  • 3、据下表可知,《齐民要术》(    )

    时期

    农书

    内容主要来源

    东汉

    《四民月令》

    日常农事活动

    北魏

    《齐民要术》

    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

    明朝

    《农政全书》

    大量引用《齐民要术》

    A、具有承上启下特征 B、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C、注重农业工具创新 D、开创农书书写范例
  • 4、北魏皇族元洪敬的墓志中称“轩辕(黄帝)启基”,其他北魏贵族的墓志也记载“系本高阳(黄帝之孙)”“肇基颛顼(黄帝之孙)”“帝喾(黄帝的曾孙)之苗裔”“源于帝尧”“夏启之胤”“诞自周胄”等。这体现出北魏时期 (    )
    A、家国一体的政治形态 B、鲜卑贵族的华夏认同意识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三皇五帝的传说流传广泛
  • 5、云冈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中出现的宽大、飘逸的佛装(参见下图),据学者研究,断定其为北魏太和十年后孝文帝服制改革的反映。这一佛装样式的出现体现出 (     )

    A、孝文帝改革的成果 B、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 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佛教对社会影响深远
  • 6、据下图可知,北魏前期和后期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    )


                                       北魏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数量分布

    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 B、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D、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 7、下表为西汉《氾胜之书》中部分作物的种植栽培记载。这反映出汉代 (    )

    先夏至二十日,有雨,此时,强土可种黍

    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

    种麻,预调和田……天旱,以流水浇之;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

    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A、农村土地私有 B、农民生活富庶 C、追求精耕细作 D、农学体系完备
  • 8、下图为东汉的画像砖,图1名为“蹴鞠”,画面展示多人进行蹴鞠;图2名为“习射”,两个人正准备练习射箭。同时期还有刻画角抵、骑马等情景的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反映出当时(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体育活动内容多元 C、市民文化繁荣多样 D、封建秩序等级森严
  • 9、《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如下图所示)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A、历史文献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B、秦始皇陵内有水银制作的江河大海 C、科技手段能够解决考古问题 D、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 10、汉武帝时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根据下图信息判断,下列措施与该图直接相关的是 (     )

    A、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缓解匈奴威胁 C、设置北庭都护府,注重西域管理 D、统一货币五铢钱,加强经济控制
  • 11、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

    宣帝朝

    5

    ★★★★

    元帝朝

    2

    ★★

    成帝朝

    5

    ★★★

    哀帝朝

    5

    ★★★★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 12、下图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造成从甲处到乙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思想统一的需要 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C、休养生息政策继续发展 D、科举制考试内容的规定
  • 13、汉文帝即位后,逐步进行司法改革,废止了一系列严酷的刑罚,同时出现了“缇萦救父”使汉文帝废除肉刑等故事。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反映汉初(    )
    A、尊奉儒家思想治国 B、司法实践的公平性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制度上的汉承秦制
  • 14、通过建立历史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下列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秦暴政速亡—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 B、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一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 C、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创立—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 D、北宋崇文抑武—王安石强兵之法—解决了边防危机
  • 15、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朝代

    县制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层级

    郡县制

    郡—县

    二级制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一县

    东汉末期:州—郡—县

    二级制

    三级制

    A、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了秦朝郡县制 B、东汉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C、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 D、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 16、里耶秦简记载了公元前215年,咸阳御史下令询问军服的价格,文书先送至洞庭郡,由郡依次传送至属县,经酉阳县传到迁陵县。此文书体现了(    )
    A、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B、区域军事交流增多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秦朝郡县制的强化
  • 17、秦统一后,秦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秦政府这些举措能够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 (   )
    A、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 B、秦朝法律体系的完备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全国交通系统的发达
  • 18、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秦朝时期的度量衡标准器,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基本上涵盖了秦朝当时所有的疆土。这可用于印证秦朝 (      )
    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C、“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D、“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 19、某微信历史公众号中推送了以下资料。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主题是(    )

    著述

    《雷锋日记选》

    文件

    调整农村工作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纪录片

    《大庆战歌》

    视频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章节《东方曙光》……)

    A、变革的社会主义改造 B、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严重挫折的“文革” D、活力迸发的改革开放
  • 20、下面所示是史明辨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阅读的主题是(     )

    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

    3.社会主义总路线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八字方针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C、人民生活方式变化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上一页 362 363 364 365 3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