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魏)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以上材料出自
    A、《汉书》 B、《三国志》 C、《隋书》 D、《贞观政要》
  • 2、贞观五年,礼部官员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增加礼仪队的规模。唐太宗则以“恐妨农事”,不可劳民为由,将日期改为了十月。这反映出唐太宗(     )
    A、大力发展科举 B、重视农业生产 C、鼓励海外贸易 D、裁撤冗官冗员
  • 3、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为此,他(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 4、小历同学在游览完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对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集到了如下描述隋炀帝统治的资料,据此可知隋炀帝“身丧国灭”的原因是(     )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杜佑《通典》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统治残暴 D、人口锐减
  • 5、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
  • 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择优录取。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 7、“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上述材料共同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了中外交往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8、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达12米。这反映出隋朝(     )
    A、疆域辽阔 B、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 9、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相关历史事件,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北周建立 B、隋朝建立 C、隋朝统一 D、运河开通
  • 10、下图所示的是一本历史读物的目录(部分)。与此内容直接相关的史事是(     )

    A、“贞观之治” B、隋的建立与统一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 11、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回首往事,我们寻求借鉴,汲取智慧,瞻望未来。我们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2.3

    2.9

    5.6

    9.1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5

    ——整理自吴于店小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等

    (1)依据材料一,推断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材料二:日本签订投降书

    (2)依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所示事件的发生日期,并归纳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摘自《大国关系》

    (3)依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他们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阵营都崛起了新的力量中心。中国脱离了苏联控制的阵营体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4)依据材料四,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崛起了哪些新的力量中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依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各国应如何应对?

  • 1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B、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C、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 13、如下图所示,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车、汽船等交通工具开始出现 B、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了生产领域 C、哈格里夫斯在电灯下研制纺纱机 D、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 14、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柏林墙, 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等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主要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柏林墙的修建与拆除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27年10月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唐宝林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

    (1)、材料一中的“这条道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条道路”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中“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 1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1912年1月)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启动。早在1949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将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他说:“我们已经或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

    ——选自王宗礼《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现代化中国道路及其理论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成功像

    注:开辟荆捧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清朝台湾府城

    达赖、班禅金印

       驻藏大臣令牌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阅读上述表格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8、列宁说:“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921年春,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颁布苏联新宪法
  • 19、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民听了高兴,世界人民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是(     )
    A、重庆谈判 B、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 20、如图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因是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而得名。后根据条约规定改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其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同时享有驻兵特权。东交民巷这一变化依据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