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是某历史社团研究课题所列的目录部分,由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日本侵略台湾

    俄国侵占伊犁

    中法战争

    1874年

    1871-1881年

    1883-1885年

    A、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 B、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 C、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2、晚清驻外领事自1877年首开其例,有资可查且备有籍贯的驻外领事计有108人,其中籍贯是广东、江浙地区的多达64人,占比59.26%,而山西和河北地区却只有1人。据此判断,影响其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B、列强殖民统治政策 C、地区近代化发展水平 D、清政府的统治范围
  • 3、1841年5月30日,广州三元里义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直到英国援军到达,英军才撤回四方炮台。这一事件体现的是(     )
    A、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中华民族的反抗斗志 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 D、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
  • 4、他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属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他是(     )
    A、祖冲之 B、徐光启 C、宋应星 D、李时珍
  • 5、魏晋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越窑青瓷被赞誉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南朝时豫章郡(今南昌一带)的妇女“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这反映(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北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南方社会经济发展 D、南方科技水平超过北方
  • 6、考古发现在汉代铜镜铭文中有“长保二亲(子女要赡养父母、为父母祈福)乐毋事”、“子孙顺息家富戬(子孙繁昌)”等内容。据此可知,汉代(     )
    A、社会等级观念强化 B、铜镜铸造技术成熟 C、儒家思想融入生活 D、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7、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战、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将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这说明甲骨文的出现源于人类的(     )
    A、经济发展 B、生活实践 C、政治需求 D、文化繁荣
  • 8、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划分为贵族、战士及赤贫者等多个等级,不同等级均有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礼仪葬具。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B、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形态 C、已经形成统一崇拜对象 D、体现了多元化文明格局
  • 9、某班同学针对19世纪的历史发展情况整理了一份大事记,请你参与研讨。

    材料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大事记

    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

    中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1819年玻利瓦尔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1898年戊戌变法

    (1)、19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归纳出多条基本线索。根据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线索。
    (2)、从材料中选择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贸易空间与地理发现】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洲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贸易变化与工业革命】

    材料二   1870—1900年世界贸易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继英国之后,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扩大了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

    ——摘编自《世界近代史》

    【贸易霸权与世界大战】

    材料三   1900—194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时间

    世界贸易平均增长率

    1900—1913年

    3.7

    1913—1929年

    0.7

    1929—1938年

    —1.2

    1938—1948年

    0.0

    ——摘编自《国际贸易概论》

    【贸易摩擦与大国博弈】

    材料四   贸易战争的阴影笼罩了中美乃至全球,引发多方力量相互博弈,必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目前这种局面是新兴制造业大国崛起道路上必经的考验,既然无法避免,只能从容应对。

    ——摘编自《国际贸易战六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欧国家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贸易发生的“一些新变化”。结合所学,列举交通领域促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创新发明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今天的贸易战争?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铁农具

    (1)请写出材料一中铁农具出现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农具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三种产业资本在主要年份的比例

    年份

    外国资本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1894年

    60.7%

    31.2%

    8.1%

    1913年

    80.3%

    9.7%

    10.0%

    1920年

    70.4%

    11.4%

    18.2%

    1936年

    78.3%

    5.4%

    16.3%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94——1936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由于种种原因,旧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的道路。1949~1978年,中国实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伴随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逐步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编自朱玉湘《试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说明工业化建设的意义及启示。

  • 12、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下列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C、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 D、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 13、“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基于这一认识,罗斯福在新政中(     )
    A、实施直接救济 B、推行“以工代赈” C、整顿金融体系 D、调整农业政策
  • 14、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彼得一世改革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 15、1906年,大量反英传单和小册子流传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地区,抨击英国殖民者“靠榨取我们的金钱的喂养而脑满肠肥”,要求“把外国老爷们从城乡赶走,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传单或小册子的出现(     )
    A、与章西女王起义息息相关 B、瓦解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践行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D、反映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 16、英国《权利法案》中的“人民”专指城乡有产阶级,不包括农民和下层工商业者;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指有地位的男性白人间的平等。这说明资本主义民主(     )
    A、实现了分权制衡 B、具有阶级局限性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传播了民主政治
  • 17、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花园大多以《圣经》中的伊甸园为参照蓝本,万物开而不败;16世纪英格兰文学中的花园成为休闲娱乐的天地,这使身处其中的人感到放松。这种变化源于(     )
    A、理性之光的照耀 B、新航路的开辟 C、人文主义的兴起 D、《权利法案》的颁布
  • 18、在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文明繁荣发展,而东亚的中国则处于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A、阿拉伯人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B、农业经济在当时的繁荣发展 C、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D、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融合
  • 19、“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基于这一考虑,中国政府决定(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向西藏进军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 20、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1873—1899年)翻译的图书(部分)。据此可知(     )

    分类

    数量(册)

    分类

    数量(册)

    分类

    数量(册)

    军事/海军

    37

    工程

    31

    数学

    7

    化学

    10

    矿业

    10

    图画

    6

    电气

    5

    地质

    3

    地理

    3

    医学

    12

    造船

    7

    物理

    2

    A、洋务派重视先进科学技术 B、民族实业家创办近代化企业 C、维新派努力维护清朝统治 D、洋务运动注重培养翻译人才
上一页 337 338 339 340 3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