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绘画是纪念和歌颂历史的一种艺术形式。下列这组历史绘画的主题是(     )

    A、红船起航 B、灯塔指引 C、星火燎原 D、进京赶考
  • 2、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说:“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但留下的遗憾也同样刻骨铭心。”以下属于辛亥革命的遗憾的是(     )
    A、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 B、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
  • 3、在西方列强的压迫空前强烈、而国民对近代以来世界的变化懵懂无知的情况下,承袭氏族和图腾时代以来以异族、异教为魔鬼的原始观念,而将列强的侵略与一切西方文化混在一起,统统视之为充满无限邪恶的“鬼教妖法”。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全盘西化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辛亥革命兼容并包 D、新文化运动喜新厌旧
  • 4、甲午海战的失败,并不是个别人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而是整个社会性质即生产关系的腐朽与反动。此分析充分体现出的精神是 (     )
    A、人文主义 B、唯心主义 C、浪漫主义 D、唯物主义
  • 5、相较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在洋务运动中的表现则显得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传统过于牢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     )
    A、工业布局合理 B、技术成果显著 C、产业结构调整 D、地域发展差异
  • 6、清朝逐步统一蒙古各部之后,在蒙古旧有的有划分游牧界限习惯的“鄂托克”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满洲八旗制度建立盟旗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
    A、因俗而治 B、修德安民 C、修教齐政 D、军事控制
  • 7、文天祥在《言志》中写道:“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这体现了文天祥(     )
    A、对社会治理的要求 B、具有强烈家国情怀 C、对科举人才的重视 D、对社会变革的期盼
  • 8、《卖油翁》中的陈尧咨是北宋状元,擅长射箭,他每逢宴会就会展示射箭技艺。其母亲得知后,呵斥他“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射箭技艺,辱没了先人的志向”。此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北宋(     )
    A、科举取士 B、强干弱枝 C、崇文抑武 D、分化事权
  • 9、《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在唐外国人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施;中唐以后专对外国人开设的科举宾贡科的出现,促成东亚文化圈进一步兴盛发展。这体现了唐朝文明的特征是(     )
    A、开放包容 B、自由平等 C、公平公正 D、与时俱进
  • 10、追本溯源,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就发生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末年,大量中原人从当时的京都洛阳出发,举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背景是(     )
    A、北方战乱不休 B、政权更替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往密切
  • 11、下图是1995年尼雅考古中发掘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件出现在昆仑山下的丝路 绿洲城邦的文物珍宝,是汉朝中央政府给予西域王公贵族的赠赐封赏,它揭示了汉朝(     )

    A、消除民族隔阂 B、封建经济繁荣 C、加强边疆管辖 D、边境贸易频繁
  • 12、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铜铃等,在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器物,且最早不早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甘肃张掖发现的青铜人头像、陕西宝鸡发现的陶尖底器与铜人像,都是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产物。这反映了(     )
    A、南北文化发展差异逐渐消失 B、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是相互的 C、三星堆文明隶属于中原文明 D、三星堆文明领先于中原文明
  • 13、位于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了几套完整的青铜器“九鼎八簋”,这套礼器属于郑国王室用器。这说明当时(     )
    A、政权林立 B、手工业发展 C、社会动荡 D、周王室衰微
  • 14、通过对史前工具的微痕研究发现,中国史前古人类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生产工具,很少有用于战争的工具。这说明中国远古居民(     )
    A、勤劳勇敢,热爱和平 B、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勤俭节约,助人为乐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中国、日本与俄国

    中国

    日本

    俄国

    1856-1860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掀起了自救运动。

    19世纪中期,美国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外交困之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改革方案。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罗斯福上台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实行“新政”,尽快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为此,政府和国会颁布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配不公的状况,避免了因经济危机而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由此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

    ——摘编自朱汉国等主编《初中历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二至三个史事,提炼出一个正确观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叙述清晰有逻辑性)

  • 16、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作或观点

    时间

    著作或观点

    1927年3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

    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928年10月

    撰写《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革命的高潮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的著作和观点,概括出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一条革命道路的名称。

    材料二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红军精神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围绕“长征胜利”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

    材料三   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1940年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1940年8月到次年1月

    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的信心

    1945年4至6月

    中共七大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的大事年表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材料四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选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 17、

    历史证明,我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部分史实

    隋唐时期

    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等、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回族形成

    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土尔扈特部东归、设置伊犁将军

    (1)依据材料一,列举出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三种方式,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

    1999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趋势出现的两个原因。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自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 18、法国历史学家维恩·马克威廉姆斯和亨利皮尔特罗夫斯基共同撰写了《二战后的世界史》一书。下图是该书的部分目录,能入选第一部分的是(     )

    目录

    第一部分   冷战的起源

    第二部分   民族主义崛起和殖民主义落幕

    第三部分   大国的纵横椑阖

    第四部分   第三世界国家

    第五部分   新格局的出现

    A、二战逐渐落幕与核时代降临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D、1990年纳米比亚宣布独立
  • 19、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过程,其中属于“巩固扩展”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运动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 20、在世界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意大利出现最早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在意大利确立 C、《拿破仑法典》——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D、《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上一页 326 327 328 329 3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