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判断对错)
  • 2、二战后,欧洲国家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判断对错)
  • 3、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  )(判断对错)
  • 4、通过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经济得以恢复,汉高祖时期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  )(判断对错)
  • 5、读表,由陈列展品可知该展厅的主题是(  )

    某博物馆主题展厅展品(部分)

    展品

    年代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

    1954年

    上海装订生产合作社股金证

    1954年

    《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纪念邮票

    1955年

    同仁堂公私合营私股股东领息凭证

    1956年

    A、巩固新生民主政权 B、确立根本政治制度 C、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6、1923年,商务印书馆新学制中学教科书广告提到:除国语科语文外,其他各科教科书一律“用简明之语体,专志于实质的研究”。这反映出(  )
    A、新文化运动推动教育改革 B、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呈 C、教科书修订紧跟革命形势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7、腕表刚诞生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女士才戴腕表,佩戴腕表等于没有男子气概”。从欧米茄腕表广告中可以发现,这一审美观念被彻底扭转,主要是由于(  )

    A、二战形势凸显了腕表的实用价值 B、工厂制度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科技发展提高了腕表的生产工艺 D、腕表计时提升了一战的作战效率
  • 8、广告,画中有意,弦外有音。阅读广告,完成各小题。1769年7月24日的一则广告

    1769年的这则广告可用于解释(  )
    A、殖民争霸战争的目的 B、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C、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9、巧用图表梳理有助于系统掌握历史知识。下列符合右表内容的是(  )

    欧洲某文明历史阶段特征

    政治

    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国家决策权

    法律

    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推动了成文法的诞生

    军事

    不断对外扩张,控制了地中海地区

    A、古希腊城邦 B、罗马共和国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 10、赏诗歌,寻历史痕迹。诗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折射了唐朝(  )
    A、昂扬的精神风貌 B、开放的对外交流 C、交融的农牧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 11、观文物,察时代风貌。下列文物印证的时代特征是(  )

    图1春秋时期青铜胄与青铜戈图 2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

    A、铁犁牛耕,技术进步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C、变法改革,社会转型 D、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商鞅针对土地问题严重以及战国纷争局面,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设法将二者加以巧妙结合,着重改革土地制度——“除井田,开阡陌”(“开阡陌”指打破原有土地界限、允许自由开垦和买卖土地)……社会历史发展证明:商鞅顺应了时代潮流,改革事业搞得彻底,上利社稷,下利明众,因此秦国迅猛发展起来,变得繁荣富强,一跃而为七国之首,东雄诸侯了。 

    ——钟庆梁从农业土地问题看我国古代三大改革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如何多方面利用“土地”增强秦国国力?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利用“土地”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史实。 

    (2)、材料二: 

    时期

    土地政策

    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1921—1927)提出“限租、限田”的土地政策;以“耕地农有”为基本目标和革命口号

    赢得农民,取得国家政权

    (1927—1937)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

    (1937—1945)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1945—1949)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从“农民所有、集体经营”的土地政策转变为“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

    联合农民,推进工业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

    激励农民,支持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农村土地政策

    富裕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

    ——文晓波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一百年:理论、历程与经验

    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提炼一条“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实践的成功经验”,并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晰、试论结合、阐述充分)

  • 13、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国与埃及同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如图展示了两国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中国与埃及同属哪一文明类型?并根据历史资料形式,指出图片所示建筑属于哪一种资料类型? 

    (2)、材料二:中国与埃及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认知,始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经济文化交互圈,令从东方的中国、印度经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世界的埃及和希腊之间的贸易更加密切。如果说亚历山大帝国促成了古代东方与地中海世界通道西半段的畅通,随后东方汉帝国则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完成了这一通道东半段的开通。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贯穿亚欧大陆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交通贸易要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摘编自余建华《中国与埃及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前瞻》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促成“中国与埃及真正意义上相互认知”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并分析它们有何共同历史影响。 

    (3)、材料三:1949-2024中埃两国历史大事件简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

    1953年

    在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后,埃及共和国成立。

    1955年

    中国、埃及等29个亚非国家参加亚非会议,并形成“万隆精神”。

    1956年

    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1999年

    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2014年

    中国政府发布《中埃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24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埃及总统塞西会面时提出: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双边关系朝着面向新时代的中埃命运共同体目标持续迈进。

    ——摘编自余建华《中国与埃及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前瞻》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中埃两国的发展历程概括“从民族独立到迈向复兴之路”的历史启示。

  • 14、1980年,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判断对错)
  • 15、“北人南渡,荆扬户口半天下”说明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判断对错)
  • 16、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C、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有《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等 D、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
  • 17、如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小论文写作提纲,据此推断该小论文的标题可能是(  ) 

    促进早期热力学的发展;

    成为功率的国际标准单位;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A、《蒸汽之力: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B、《内燃引擎:重塑时代的动力革命》 C、《点亮黑暗:电气时代重塑城市生活》 D、《比特世界:从计算机到AI的进化》
  • 18、如表是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人权宣言》的部分内容,二者的共同点包括(  ) 

    《权利法案》

    《人权宣言》

    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利;……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体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加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A、都对抵制外来侵略起到了作用 B、都主张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 C、都直接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D、都主张通过法治建立新秩序
  • 19、如图是1931年9月-12月日本输出中国的糖品数量柱状图。关于该变化情况出现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日本正遭受经济大危机冲击 B、中国的制糖业发展迎来春天 C、中国民众反抗侵略抵制日货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见成效
  • 20、某班在“看电影,学历史”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组织了一次观影研学活动,活动策划组的同学们搜集了下列影视资源,据此推断此次活动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之耻;国土的沦丧 B、文明碰撞:文化的交融 C、救亡图存:艰辛的探索 D、走向共和:民主的追寻
上一页 324 325 326 327 3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