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所示为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一些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据表可知我国(   )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中共十大(1973年)

    70次

    44次

    7次

    8次

    6次

    中共十一大(1977年)

    247次

    95次

    13次

    32次

    51次

    1次

    中共十二大(1982年)

    8次

    7次

    3次

    104次

    43次

    5次

    A、经济建设历来为大会主题 B、政府报告弃用“阶级”一词 C、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D、始终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
  • 2、1951年11月30日,政务院批准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高校的调整重点是整顿原来多科系的综合类大学,组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和独立的专门学院。实施上述举措的目的在于(   )
    A、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保障三大改造顺利进行 D、重视人文学科建设
  • 3、1937年10月,国民党将领谢晋元在奔赴上海之前给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这封信体现出谢晋元(   )
    A、对淞沪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 B、意图借此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C、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寄予厚望 D、国难当头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 4、1935年5月22口,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刊文主张在宣传标语中不再使用“蛮”字,并将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如“摇”“狠”“撞”等,一律纠正为“俗”“侗”“僮”等。红军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少数民族尊严 B、传播大革命的理念 C、动员少数民族抗日 D、巩固边疆领土安全
  • 5、深圳市福田区石厦碉楼(如图)修建于民国初年,楼高五层,每层有木楼相通,各层的四周外墙皆设有通气和采光孔洞,顶层有凸出墙面的防卫设施。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碉楼多以居住为主 B、建筑风格中西合壁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居民生活富裕闲适
  • 6、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孔子宗教化,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资源。新文化运动后,孔子为宗教家的论调基本消退,转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学问家、教育家等。这一变化表明(   )
    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历史解释越新越接近真相 C、还原历史真相需要考辨史料 D、历史人物的形象很难还原
  • 7、清朝时,朝廷设立机构、组建团队专门从事宫廷戏曲的编写。与前代戏曲文献多为个人编著所不同,清代有大量合作著述性质的宫廷戏曲文献史料。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戏曲表演艺术已日趋成熟 B、统治者加强对文化的控制 C、艺术呈现商品化、世俗化 D、清朝伶人与文人协同创作
  • 8、下图选自《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于758年为悼念在抗击叛军中阵亡的侄儿颜季明所作,既抒发了骨肉俱丧的锥心之痛,还彰显了颜氏家族的忠烈气节。其结字、行文、布局自然,全无斧凿之痕,有多处删改涂抹,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获此美誉的原因在于(   )

    A、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B、艺术审美与精神价值相统一 C、是研究唐代楷书的重要作品 D、唐代书法风格符合大众审美
  • 9、大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汉代的大象图像主要是驯象图,反映世俗生活的场景;而魏晋南北朝的大象图像多富有宗教色彩,佛教色彩尤为浓厚,驯象图反而不多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代追求现世幸福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佛教在东汉时传入 D、外来文化的影响
  • 10、良渚古城位于三个山体之间大体居中的位置,宫殿区居于古城的正中心,依托自然山体进行堆筑,建筑设计以中为尊、以高为崇。良渚古城的这一设计展现出(   )
    A、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B、华夏文明的丰富传说 C、统治者对权力的凸显 D、世界最高的建筑水平
  • 11、2025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把握时空】

    【探究原因】

    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

    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论述观点】

    荷兰导演伊文思拍摄了中国抗日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后来他回忆说:“……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31年9月

    东北各阶层和爱国官兵开始组织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

    1932年2月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侵略

    1935年5月

    《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发表

    1935年8月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5年12月

    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9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4月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

    1940年3月

    南洋华侨慰劳视察团带着海外华侨的捐款回国

    1940年8月

    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

    1945年4至6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写出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分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原因。
    (3)、伊文思从“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中看到了“勇敢”,你看到了什么?请以“在战火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         ”为题,自拟一个观点,选择大事年表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2、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  )(判断对错)
  • 1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  )(判断对错)
  • 14、希腊城邦时代与我国春秋战国大致同时期,它们都涌现了伟大的思想家。(  )(判断对错)
  • 1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达成“九二共识”

    ②香港回归

    ③澳门回归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 16、如图斜线部分是历史上先后形成的世界贸易中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是贸易中心转移的主因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贸易中心转移 C、贸易中心转移导致了英国的衰弱 D、意大利崛起得益于贸易中心东移
  • 17、运用多元视角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根据下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述,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全球视角——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文化、物种等交流

    经济视角——拓宽了海上丝路的范围,开拓海外贸易

    政治视角——以和平方式宣扬国威,拓展朝贡体系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张骞出使西域 D、郑和下西洋
  • 18、比较异同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这三个历史事件都(  )
    A、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沉重打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彻底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 19、以下属于对图中重叠部分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性质相同:是列强的侵华行为

    ②原因相同:源于清政府的禁烟

    ③目的相同:为了侵占中国的市场

    ④结果相同:加深经济侵略的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灿烂辉煌、各具特色。下表中大河流域简图和文明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楔形文字

    C金字塔

    D种姓制度

    A、A B、B C、C D、D
上一页 322 323 324 325 3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