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最初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什么是善”“念书的意义”等,后来又增加了“国民的责任”“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呼应外交适应时局发展 D、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
  • 2、兴中会95%的成员是广东人,华兴会常自称“湖南团体”,光复会的成员大多是浙江人。同盟会打破了这种浓厚的地域色彩,是一个重大进步。这反映出同盟会的成立(   )
    A、传播了革命思想 B、拓宽了革命道路 C、凝练了革命纲领 D、团结了革命力量
  • 3、《朔方备乘》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是中国清代一部重要的边疆史地与军事防御类文献。该书在进呈当年(1860年)被烧毁,1881年又重新铅印出版,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A、边疆危机逐渐加深 B、守旧势力抵制西学 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D、地理科学研究兴起
  • 4、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品茗的习惯慢慢从江南地区扩散到了北方黄河一带。在京城及其周边城市,茶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来自江淮地区的茶叶通过船只和车辆源源不断地运来,堆满了各个地方,品种和色泽繁多。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南方城市商业活动兴盛 D、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
  • 5、5000多年前,太湖流域形成了由良渚古城(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表明,当时形成了(   )
    A、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奴隶制度的国家形态 C、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D、以王为首的早期国家
  • 6、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以文明古国的智慧和新兴大国的责任,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安宁和美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十五年,太宗⋯⋯令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我们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注:亚非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周恩来(1955年)

    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习近平

    (1)、写出《旧唐书》中所叙述的两个史实以及共同的影响。
    (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中国代表团能够参与这次会议并推动会议圆满成功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的这份“传承”和“坚持”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意义。
    (4)、当下,未来,国家,世界⋯⋯面对着一个个新课题,走向未来的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
  • 7、长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九年级某班同学开展了以“长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探因】

    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注】萃:聚集。——南宋•朱熹

    (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器不冀,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以为种……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宋史•食货志》

    【悟道】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前仆后继,在长江流域写下了精彩篇章,反映出长江文化“敢为人先”的特点。

    ——摘自《求是》2024年第22期

    (1)、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图中呈现的文物有何研究价值?任选其一,概括提取历史信息。
    (2)、长江润泽了物产丰盈的经济文明。依据图文信息解读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现象的原因。
    (3)、长江锻造了“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试结合近现代史上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史实对“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论述充分)
  • 8、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判断对错)
  • 9、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判断对错)
  • 10、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判断对错)
  • 11、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事件与其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事件

    历史影响

    A

    埃及华夫脱运动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B

    美国经济大危机

    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D

    马歇尔计划实施

    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A、
    A
    B、B C、C D、D
  • 12、在璀璨夺目的世界古代文明中,下列文明与其成就匹配的是(  )
    A、古埃及文明——发明楔形文字 B、古希腊文明——首创“元首制” C、古巴比伦文明——制定了阴历 D、古罗马文明——修建帕特农神庙
  • 13、上海外滩27号楼名更迭:英属怡和洋行(1922年落成)→外贸大楼(1955年收归国有)→罗斯福公馆(2009年成时尚新地标)。有关楼名更迭说法合理的有(  )

    ①“收归国有”体现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②见证了对外开放从被迫转为主动

    ③更名“公馆”提升了外滩的国际形象

    ④更迭的过程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有学者认为,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下列属于这十年中的曲折和成就的是(  )
    A、文化大革命动荡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大跃进浮夸成风 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D、以阶级斗争为纲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 15、红色根脉代代接续。下面关于四个红色旅游景点的关键词,对应无误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6、曾国藩、李鸿章等曾奏称:“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以图自强。”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D、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 17、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五代吴越王钱镠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题名“云林禅寺”。对此,以下推断符合史实的是(  )
    A、始建时,还处于三国鼎立局面 B、赐名时,延续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C、嘉定时,开创了科举取士制度 D、康熙时,迎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 18、“这部著作……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该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 19、探究题。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梦想与追求、梦想与挫折、梦想与抗争、梦想与胜利从来都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完成下列问题,你对近代中国梦会有更多理解。

    【天朝上国梦】

    材料一: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之际,在北京紫禁城里,大清帝国的君臣们依然陶醉在“万邦来朝,四夷皆服”的天朝大国的荣光之中。他们还不知道世界的格局跟想象中的已大不一样,在欧洲,大航海和工业革命造就一个又一个大国的崛起,他们的战舰和商舰纵横四海,在世界各地寻求财富,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人类社会第一次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以贸易立国的大英帝国早已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垂涎三尺。

    ——《记录•大时代》

    材料二: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伴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少。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太平天国梦】

    材料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教材

    【中华民国梦】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演说

    材料五:中国共和垂六年(1917年),国民未有享过共和幸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孙中山

    (1)、结合材料一,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2)、结合材料二,列举19世纪四五十年代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史实。
    (3)、结合材料三,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简述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5)、结合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 20、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产物。由于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不同,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不同。请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中外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帝国主义侵入后被迫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摘自凤凰网 

    材料四: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2)、根据材料二可看,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迈向城市化”,试分析其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注意:分层回答,最少三层)
上一页 320 321 322 323 3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