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徐兆玮的《棣秋馆日记》记载:“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体西用思潮的传播 B、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C、变法图强意识的产生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2、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物有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旧火车模型、蒸汽机模型等;乾隆皇帝的回礼为玉器、漆器、丝织品和各色食品等。这折射出(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科技文化进入总结阶段 D、清朝社会的衰落与危机
  • 3、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笔法描绘汴京街市:店铺鳞次栉比,酒肆、茶坊、药铺、绸庄等招牌林立;市民熙攘往来,摊贩沿街叫卖,呈现“百业竞市”的繁华景象。这反映了宋朝(     )

    A、商业突破空间限制 B、货币形式发生变革 C、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4、《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重视才能的选官制度 D、恩威并施的边疆治理
  • 5、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领先世界 B、博大精深 C、多元一体 D、家国一体
  • 6、20世纪的世界是一个战争纷飞的时代,也是国际关系不断重塑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对比图一和图二,一战后欧洲版图的重绘源自于哪一条约的规定? 结合图二分析英国外交官在1920年为何认为“我们正在用新地图制造新麻烦”?
    (2)、请从美苏关系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二中的图片进行简要说明。
    (3)、材料三图片体现了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哪些因素?综上,上述材料体现了国际格局经历了哪几次变动?
  • 7、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屈辱史,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苦难与耻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

    ——曾国藩(1842年9月17日)

    材料二   上诊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摘编自1901年某条约

    材料三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大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12日《桂林日报》

    (1)、材料一的“和戎之策”破坏了中国哪些主权? “和戎之策”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2)、材料二条款反映了清政府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进程带来什么影响?
    (3)、材料三《桂林日报》对“陕变”的评论体现了当时民众怎样的诉求? 结合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理解“勇于对内,怯于对外”这一批评。综上,从国家主权或民族意识任一维度,谈谈近代中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 8、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但在明清时期逐步落后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摘编自《中国的世界纪录》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对比 (1500-1800年)

    时期

    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西方重大科技成就

    1500-1600

    《本草纲目》完成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1600-1700

    《农政全书》编撰

    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700-1800

    《四库全书》编纂

    瓦特改良蒸汽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角度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中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请以“活字印刷术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为例,说明其如何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3)、根据材料三,18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呈现何种差异?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从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后,奕䜣等发起洋务运动,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派遣留美幼童,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却因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覆灭而破产。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1912年推翻清王朝,却未阻止袁世凯复辟与军阀混战。1919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论战。民族危机的持续加深,迫使中国在“西方道路移植”与“本土革命创新”间寻找出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观点一:从器物革新到思想文化的“西学渐进”,是突破民族危机的关键路径。

    观点二:西方模式难以根治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本土实践结合才是出路。

    请就其中的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 10、1930年美国有这样一首歌曲: “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此歌曲侧面反映了(     )
    A、美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向往 B、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瓦解 C、美国深受经济大危机打击 D、罗斯福新政未取得成效
  • 11、1923年5月2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这些举措(     )
    A、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 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 C、打击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 D、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 12、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市民阶层的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 13、下表是新中国某一时期农村各阶级占有耕地情况。据表可知(     )

    农村各阶级户数的比重/%

    农村各阶级占有耕地的比重/%

    贫雇农

    52.2

    47.1

    中农

    39.9

    44.3

    富农

    5.3

    6.4

    地主

    2.6

    2.2

    合计

    100.0

    100.0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土地革命初见成效 C、农村贫富差距扩大 D、各阶级占比较均衡
  • 14、下图是抗战时期的一次战役,关于下图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

    A、此战役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 B、此战役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C、此战役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D、此战役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
  • 15、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按其孕育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A、红船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B、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C、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 D、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
  • 16、如图所示,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此措施的朝代是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7、有学者指出宋初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即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即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第三原则是重文轻武。宋初防弊之政有助于(     )
    A、维护政权稳定 B、增强地方势力 C、减轻财政负担 D、简化行政流程
  • 18、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皮卡丘历史学习社团”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玄奘西行”、“开元盛世”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隋唐的制度创新 B、隋唐开明民族政策 C、隋唐的繁荣开放 D、中华文化传播域外
  • 1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注重民生已成为某些学派共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69年

    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19世纪70年代

    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

    1883年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90年

    英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4.9%

    19世纪后期

    英国泰晤士河河中汽船冒着浓烟,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事件明确,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下)

上一页 328 329 330 331 3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