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午战争前,中国产业工人有1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展到100万人左右,五四运动前有260万人。据此可知,这些变化(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C、为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
  • 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说明陈独秀当时(     )
    A、提倡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B、认为必须坚持文言文写作 C、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D、宣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 3、1912年1月3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向各省代表会提出国务员名单,这个名单虽然重要各部都由革命党人任总长,但也明显给立宪派及旧官僚留下不少的席位。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A、妥协性 B、基础性 C、彻底性 D、反复性
  • 4、马尾军港遭袭,上海《申报》评论说“今日之时势,倘令中国百姓人出一法郎以为兵饷而竭力以攻法人,则未有不蹦跃乐输者。”据此可知,当时(     )
    A、左宗棠抬棺收复故土 B、舆论界声援抗法斗争 C、清政府坚决抵抗法军 D、群众反侵略意识高涨
  • 5、洋务运动之初,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聘请英国人、美国人等从事翻译,福州船政局聘用法国专家负责管理和工程技术。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缺乏资金 B、洋务派看重外国专家 C、洋务运动缺乏人才 D、洋务派重视引进技术
  • 6、银钱比价是指一定时期内,白银与制钱(铜钱)之间的兑换比例。银钱比价是反方向的(     )银贵则钱贱,银贱则钱贵。对下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9世纪中期清政府银钱比价(     )1两白银换铜钱(文)

    年份

    比价

    1838年

    1∶1600

    1842年

    1∶1700

    1849年

    1∶2350

    A、经济发展造成银贵钱贱 B、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 C、洋务运动造成银贱钱贵 D、鸦片战争造成银贱钱贵
  • 7、下表是清朝边疆管理情况表(部分),这些边疆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说明了(     )

    设置时间

    1684年

    1727年

    1762年

    管理机构

    台湾府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A、政治制度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 8、元代散曲一改诗词旧貌,开始运用大量的口语和方言、俗语,以其“俗”而使人耳目一新。元曲创作形式出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交融的需要 C、科举制度的创新 D、市民阶层的壮大
  • 9、下表是关于宋代江浙地区粮食产量的数据表。据此推测,宋代江浙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可能源于(     )

    时期

    北宋仁宗

    北宋晚年

    南宋中期

    亩产量

    二三石

    三四石

    五六石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A、精耕细作 B、社会安定 C、人口迁移 D、政策支持
  • 10、每首诗里流传最广的那句叫做“诗眼”,其实除了“诗眼”,唐诗里还有一种说法叫“历史眼”。通过“历史眼”,可以了解到唐诗背后的历史。通过《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的(     )
    A、官僚制度 B、科举制度 C、民族关系 D、对外关系
  • 11、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前秦苻坚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所向披靡 C、投鞭断流 D、三顾茅庐
  • 12、下图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东汉铜奔马,长45厘米,宽约13.1厘米,高34.5厘米。它造型生动,三足腾空,一足落地,宛如在奔跑一般。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东汉的军事制度 B、东汉的科技成就 C、东汉的物种交流 D、东汉的民族交往
  • 13、《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有利于(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加强国家对生产的管理
  • 14、下图是甲骨文“福”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福”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甲骨文

    “福”字的甲骨文下边是“示”,本为“灵石”,代表祖先的神主。左边则是酒坛子的象形字“酉”字,“酉”是装酒的器皿,古代又叫尊(樽)。有的“酉”还有双手捧着,表示虔诚。可见“福”是由“示”加上“酉”而成的会意字

    A、劳动生产 B、祭祀礼仪 C、兼并战争 D、分封制度
  • 15、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可用于佐证(     )

    三星塔拉遗址红山

    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彩绘龙

    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凸堆

    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龙的文化”已基本定型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 16、阅读材料,围绕“人才培养·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主题开展探究。

    材料一

     

    人才观

    注释

    古代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国理政要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近代

    一曰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二曰以西文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文为学堂之全体

    梁启超起草《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

    材料二

    ——整理自徐崇温《如何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

    材料三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建设纲要(2024—203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人才观”相较于古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 17、阅读材料,围绕“中华有稻香”主题开展探究。

    材料一

    时期

    概况

    史前

    距今约1万年左右,中国先民将“野草”驯化成“超级作物”(1980年代,世界栽培水稻“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逐步成为主流学说)

    秦汉

    铁器与牛耕使得南方水稻摆脱“火耕水耨”状况。种植运用了灌水、排水、粪肥等技术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水稻种植推广了选种育种、育秧移栽等技术,《齐民要术》记载了水稻种植技术

    隋唐

    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稻作扩张、南粮北运。稻田养鱼,稻麦复种

    宋元

    越南占城稻引入中国。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中下游广泛使用拔秧工具秧马

    明清

    《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南方稻田的栽培技术。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一粒米的一万年》(2024年第3期《国家人文历史》)

    材料二   近代水稻育种是将基于生物遗传学原理的育种技术应用到中国原有水稻品种上。南方各地区的许多大学和农事机构都加入了水稻育种的试验工作。1933——1936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中国育种家在学习外国杂交育种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注重结合自己实践进行本土化创新。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材料三

    ①《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②《史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③袁隆平院士:“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④截止2023年11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中国共有22项入选,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共有5项稻作相关遗产。

     

    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国家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种植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为“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列举一项能够佐证的文化遗址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我国水稻育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此特点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华稻作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影响。
  • 18、下表是1949-1989年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年份(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个)

    58

    83

    125

    149

    156

    A、全球经济的发展 B、美苏冷战的结束 C、联合国职能扩大 D、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 19、1927年,斯大林公开提出“贡税论”,即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购买工业品。同时,苏联还不断从外国购机床、零部件、专用工具甚至是金属材料。这些措施旨在(     )
    A、应对法西斯的扩张 B、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C、有效缓解经济危机 D、克服苏联模式弊端
  • 20、1868年明治政府在发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强调:“实行王政复古,树立挽回国威之基。”在随后确立的基本国策中,最高目标则是“与万国对峙”。据此可知,日本(     )
    A、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力图跻身强国之列 C、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D、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上一页 250 251 252 253 2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