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唐太宗继位后,已完成统一,然民间残破已极……唐太宗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到贞观四年时,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

    ——摘编自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的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继位后“民间”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发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
  • 3、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 4、1840年爆发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27年10月中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5、1662年,从荷兰手中收回被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 6、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
  • 7、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惊叹道:“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 和8亿人口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 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该史实应纳入的主题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 8、1948——1952年,西欧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了35%,农业生产提高了10%,此时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西欧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战后世界秩序的和平稳定 D、马歇尔计划的扶持
  • 9、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敌对使斯大林形成了强烈的孤岛意识和危机意识,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敌对,使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成为首要任务。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农业集体化创造了社会主义的辉煌,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的生机和潜力。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
    A、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B、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C、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程 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 10、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凡尔赛体系 C、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 1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方式

    国别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和方式

    英国

    1640年爆发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获得英国承认;1865年内战结束,避免了美国分裂。

    俄国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从表可知,资本主义制度(     )

    A、萌芽于工业革命 B、遍及世界各大洲 C、确立形式多样化 D、扫除了封建残余
  • 12、如表是九年级(1)班同学总结的知识点,从中可知学习的主题是(       )

    从“庄园瓦解”到“租地农场的发展”

    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从“地中海世界”到“大西洋世界”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D、资本主义的曙光
  • 13、公元前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她的内湖。”,“她在欧洲乃至世界法制建设史上做出巨大贡献”。这里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个帝国:(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 14、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初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计划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是(     )
    A、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B、积极发挥市场作用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D、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 15、从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B、“大跃进”改变了经济落后状况 C、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确立 D、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16、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指出:“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这一论述意在强调抗美援朝(       )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 17、据统计,抗战初期中共领导的军队不到5万人,到1940年迅速发展到50万人,1945年更是达到120余万人。军队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进行土地革命,赢得农民支持 B、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根据地力量 C、国民政府支援大量武器和物资 D、正面战场的抗战吸引日军主力
  • 18、《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1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融汇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这种“移花接木”(     )
    A、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B、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20、清朝统治者以立法形式确立的《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制》等民族边疆政策,共同体现了(     )
    A、边疆少数民族的汉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C、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上一页 215 216 217 218 2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