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轰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材料二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四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试分析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文件的签署有何意义?(3)、材料三的歌曲和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中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写出这次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名称。(4)、根据材料四,概括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说“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
2、“国家赋予你职责,你用来完成崇高的使命。你是稻田里的守望者,长年累月行走在乡间的田埂。你说人生有两个梦想:可以播种全球,可以禾下乘凉!”这首诗中描绘的中国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
3、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国,作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正义力量,可以在联合国发声发力,也使得联合国更加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事实上,缺少中国的联合国,必然会在多种全球性议题上出现功能性失调。由此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 )A、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C、能够成功解决世界难题 D、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力量
-
4、新华社1997年报道:“7月1日一个神圣而又耐人寻味的日子,一段惨痛历史的终结与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纪念日在同一天……滔滔香江可以作证。”新华社报道的新闻是( )A、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B、香港回归祖国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青藏铁路通车
-
5、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事实主要说明(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命运前途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
6、山东地区氢能源公交车发展迅速,已在济南、潍坊、青岛等多地投入运营,技术性能国际领先,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且零污染排放。这一做法( )A、建成了综合交通运输网 B、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C、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
7、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共十三大到十九大”等资料确立为一个学习单元,其主题应该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8、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由此可见,当时我国急需A、改变领导人的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结束“文革” D、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
9、本世纪之初,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加入( )A、世界贸易组织 B、联合国 C、亚太经合组织 D、共产国际
-
10、秦皇岛是我省沿海城市。198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5万美元,2018年增长到11.09亿美元。至2019年秦皇岛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贸往来。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政企分开释放企业活力
-
11、20世纪50年代农村集体吹哨上工,“一遍哨子不动身,二遍哨子头一伸,三遍哨子才出门”,到80年代“一人包产全家干,村头不见闲人站”。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农民获得了( )A、生产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自由选举权 D、企业经营权
-
12、“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它”指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中共十八大
-
13、50年代我国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 B、经济建设的需要 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D、科教兴国的提出
-
14、《共和国年轮》记载:除中央单位以外,各地就这一主题召开的讨论会有70余次。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这场“大讨论”的主题是( )A、姓“资”还是姓“社” B、真理标准问题 C、党的中心工作 D、平反冤假错案
-
15、“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油井。一切的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下列历史人物中,说这一席话的应该是( )A、黄继光 B、焦裕绿 C、王进喜 D、雷锋
-
16、据统计1949 年至1950年,《人民日报》中广告主的身份以私营企业为主,1956年后广告主的身份都是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完成土地改革 B、实行一五计划 C、实行三大改造 D、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
17、1954年,我国在制定第一部宪法过程中,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由此可知,我国第一部宪法( )A、标志法制国家的建立 B、决定新中国的社会性质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
18、在编制“一五计划”时,政府提出要正确规划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使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国力相适应⋯⋯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思想。这说明我国“一五计划”的编制( )A、关注改善民生 B、注重实事求是 C、适应全球经济 D、奠定工业基础
-
19、据统计,建国前占全国农户不到7%的地主和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和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建国初我国( )A、贫富差距扩大 B、科技十分落后 C、人口分布不均 D、土地集中严重
-
20、正确解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学科能力,“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于( )A、美军飞机对中国边境城市进行轰炸扫射,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赴朝参战 B、美国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 C、在抗美援朝中,涌现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 D、1950年6月,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