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下列说法体现其政治主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兼爱、非攻
  •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说明了(     )
    A、历史的倒退 B、暴力的胜利 C、历史的停滞 D、历史的进步
  • 3、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与改革,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七年级学习小组以“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为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探究任务一【封建亲戚藩屏周】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戡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探究任务二【力主改革统一梦】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探究任务三【一统天下固江山】

    请回答:                       

    (1)、探究任务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制度的作用。
    (2)、探究任务二中“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变法的一项措施及变法的影响。
    (3)、探究任务三中图一是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写出图中 A、B处对应的内容;图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什么措施?
    (4)、秦朝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 4、某校七年级学习小组围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开展了探究性项目式学习活动,邀请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任务。

    探究任务一【材料研读——探究文化取向】

    追溯历史,商周时代是以神为本的时代,人是从属于神的。…… 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都要先卜而后行。但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神为本的文化便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这一过渡到春秋战国时代已初具形态。中华文化中鲜明的人文主 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

    ——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点》

    探究任务二【人物阐释——感悟思想洗涤】

    探究任务三【文化传承——聚焦文化应用】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以巨大的热情和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原始典籍,并对宇宙、社会等许多方面开广泛的讨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才)得以充分地开展 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才)大致确定。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探究任务一,指出从殷商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取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探究任务二结合所学内容,指出图片一和图片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各自有哪些思想主张?
    (3)、探究任务三中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现象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探究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5、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就以“灿烂的中华文明”为题进行一次项目式学习。

    探究任务一【从建筑看文明】

    探究任务二【从传说看文明】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探究任务三【从制度看文明】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探究任务一中建筑物图一和图二的名称。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探究任务二结合所学,传说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谁?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3)、探究任务三中尧权授舜,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该制度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该制度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 6、清朝名臣李光地评价某场战争说:“项羽精彩,最是沉舟破釜,能断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这场战役是 (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 7、下面是七年级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朝会》。该剧本中始皇认同的制度是(     )

    丞相王绾:今陛下一统天下,疆域辽阔,请封诸子以拱卫王室。

    廷尉李斯:武王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

    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嬴政:廷尉所言甚是。

    A、世袭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 8、以下三件文物可以共同用来印证(     )

           

    A、冶铁技术,精妙绝伦 B、神话传说,丰富多彩 C、青铜技艺,发端中原 D、青铜文化,辉煌灿烂
  • 9、下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

    A、丝织业已产生 B、青铜农具普及 C、等级制度严格 D、商业贸易发达
  • 10、关于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楚辞》里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B、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C、屈原等人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诗经》 D、扁鹊发明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 1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由此可以看出(     )
    A、社会变革促进思想繁荣 B、思想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C、社会变革导致诸侯争霸 D、思想繁荣导致政治动乱
  • 12、“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农业经营方式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B、农业生产仍然无法取得较大的突破 C、生产技术的飞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 13、“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说明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这反映了商朝时期(     )
    A、刑罚的残酷 B、社会矛盾缓和 C、畜牧业发达 D、奴隶处境悲惨
  • 14、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下列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乐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 15、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纹陶盘,受良渚文化黑陶刻画蟠蛇纹和肖家屋脊文化玉龙的启发,创造了中原蟠龙形象,影响到后来的河南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晚商文化等,直至发展到今天的中国龙造型。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领先世界其他文明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C、区域发展相对平衡 D、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 16、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是 (     )

    ①阶级的产生       ②国家的产生       ③私有制的产生       ④稻作农业的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7、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 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简、鳄鱼鳞板、玉铲、宝贝、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生产力水平提升 B、聚落形成发展 C、出现贫富分化 D、早期国家产生
  • 18、古人类主要居住在洞穴内,后来他们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大约在1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原始手工业出现 D、磨制石器的出现
  • 1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时空观念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关键。下图中②、④对应的中国境内古人类是(     )

    A、郧县人、元谋人 B、元谋人、北京人 C、蓝田人、北京人 D、元谋人、蓝田人
  • 20、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上至国家政策,下至交通出行,都出现了许多的变化。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织品质地低劣,竞争不过印度、中国的棉织品。当时穿着中印棉布衣服的风尚风靡一时。为了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输入染色的棉纺织品……英国只有采用新技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同印度、中国的产品竞争。正是这个商品竞争的需要,才推动了一系列新发明。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摘自刘祚昌、光仁供、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纺织、冶金和交通等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家庭手工业,农业社会迅速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这一时期的创新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还促成了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奠定了现代经济的基础。

    ——摘自经济史学家威廉·丹顿《工业革命的崛起》

    材料三 1830年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当时铁路只有31英里……短短数年,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到1838年,英国拥有500英里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英里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英里铁路。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一行业开始?归纳英国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有什么变化。
    (3)、请用折线图来表示材料三所提到的英国铁路里程数。(注:折线图需要用黑色签字笔勾画)
上一页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