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音乐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廷克托里斯看来,音乐的和谐是“恰当的声音所产生的某种快乐的效果”,是人的一种甜美的感受。这种信赖人的耳朵,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音乐的倾向,是13和14世纪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结果。廷克托里斯明确肯定了音乐的世俗作用,并关注到音乐所产生的情感刺激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在廷克托里斯的著述中,关注音乐中的人的观念已经明显地确立起来,他把一批代表着新倾向的作曲家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

    ——摘自唐纳德·杰伊·格劳特《中世纪与文艺复兴音乐史》

    材料二   马赛曲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歌甚至整个民族的象征,不仅在于共和派的积极倡导,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历史意义。首先,马赛曲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在祖国面临战争危险时诞生的一首赞颂自由的歌曲,马赛的义勇军正是高唱着这首歌曲来到巴黎,又走上前线,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其次,马赛曲与革命和共和密切相连。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攻打杜伊勒里宫唱着这首歌曲,使得它与法国君主制的崩溃产生了联系。共和三年获月法令更是使马赛曲成为革命、共和的象征。

    ——摘自顾杭《传统的发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对共和文化的塑造》

    材料三 《国际歌》不仅是一首革命歌曲,更是一种象征。它反映了19世纪末工人阶级对压迫、剥削的不满与抗争,代表了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改变命运的坚定决心。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还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工人运动中,这首歌都成为团结、斗争和反抗的力量源泉。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传达了追求平等与正义的共同愿望。

    ——亚历山大·科克尔《国际歌:一首改变世界的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廷克托里斯认为当时的音乐出现了哪些“新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表着新倾向的作曲家”地位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赛曲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历史兴趣班的同学写一份《国际歌》的介绍。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影响音乐创作的因素
  • 2、地图是历史学习的好帮手。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阅读材料,请回答:

    图一   《波伊廷格地图》(局部)(原作创于公元前1世纪)

    它描绘了古罗马庞大、复杂的交通路网系统,展现了一个从地中海的西班牙通向印度的世界。该图可以为人们的出行与物资运输提供极其便利的导航。

    图二   《明斯特尔的托勒密世界地图》(表达公元2世纪的世界)   

    图三 《世界通用地图》 (绘于16世纪)

    图四 《克罗弗特新环游世界地图》(绘于1871年)

    1871年制图师意识到环球旅行终于可以实现了,因而在地图上提供了几条环游世界的路线。

    ——摘编自【美】凯文·J布朗《地图时光机》

    (1)、根据图一和图四的说明,分别概括《波伊廷格地图》和《克罗弗特新环游世界地图》的用途。
    (2)、观察图二与图三,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了什么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地区的增加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3)、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否同意“人类绘制地图的能力随着对世界的认识加深而提高”,结合材料的地图说明理由。
  • 3、学习历史过程中,多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三者的共同点是(     )
    A、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是对农民的掠夺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4、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张强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俄国1861年改革。你认为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场彻底地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C、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目的是挽救危机,巩固统治
  • 5、【新素材·西欧建筑】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许多著名建筑问世。1851年英国为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即万国工业博览会),以铁质构件和玻璃材料建成“水晶宫”;19世纪70年代,法国修建了世界第一座16米长钢筋混凝土大桥。这表明当时(     )
    A、西欧各国沉迷研究建筑艺术 B、工业革命推动建筑业发展 C、著名建筑利于提升国家地位 D、建筑业发展推动工业进步
  • 6、美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坎坷。如下图所示是美国某一阶段的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美国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B、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C、图中a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D、图中c处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 7、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知识结构图中的“?”处应该是(     )

    A、西欧城市的兴起 B、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 C、西欧庄园的出现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8、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形成,影响了世界各大古典文明体系。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地在亚洲,基督教的产生地在欧洲 B、基督教在4世纪末,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 C、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建立统一的国家有机结合 D、佛教反对将人分为等级,主张“众生平等”
  • 9、“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提出这一观点的古希腊思想家是(     )
    A、屋大维 B、孟德斯鸠 C、华盛顿 D、苏格拉底
  • 10、大事年表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学会解读大事年表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请根据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840年至1842年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至1864年

    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立政权,发展壮大并最终失败

    1856年至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等条约

    188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

    1894年至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进行变法

    1899年至1901年

    人们传唱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扶清灭洋”

    1900年至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等人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后高举 ① 两面大旗。

    1919年

    “誓死力争”等口号学生上街游行,大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请把上述大事年表中的①处补充完整。
    (2)、从上述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中,选择至少2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并根据这些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1、文明史观认为冲突也是文明交流融合的一种方式,近代化就是文明的一种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留美幼童                                     “定远号”铁甲舰


    材料二:

    面对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尝试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终究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场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时《天演论》出版,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读物;作文题目也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天演”、“物竞”等术语渐渐成了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

    材料三: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它否定了历代相沿的专制体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

    ——岳世平《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贡献》

    据传来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摘编自鲁迅《阿Q正传》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出洋务运动涉及哪些领域?
    (2)、材料二中划线部分“民族危亡”指哪件事?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有何成功和遗憾之处。
    (4)、综上所述,结合材料四所示思维导图,归纳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12、“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见下表。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广东新会

    梁启超故居

    广州花都

    洪秀全故居

    广东中山

    孙中山故居

    材料三: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齐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两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选取一位历史名人为其撰写简介。(要求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得出“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这一结论的原因。
    (4)、综上所述,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 13、“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 14、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 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民主科学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君主立宪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 15、下图所示民国纸币上的时间是公元(说明:原图就看不清,不影响做题)(     )

    A、1904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 16、下图时间轴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 17、下表是一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列举的是中国近代发生的部分大事。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4

    第6课戊戌变法................................. 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 32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18、某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的是(     )
    A、赔款白银4.5亿两 B、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C、拆毁大沽炮台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9、“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外江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轮船招商局归并。”材料表明该企业(     )
    A、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 D、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挤压
  • 20、柳亚子的《题太平天国战史》中有:“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他用“煮豆燃萁”形容太平天国内部的互相残杀,与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抗击洋枪队失败
上一页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