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用“三个伟大”来评价孙中山——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 2、1903年,来自重庆的年仅18岁的他出版《革命军》一书,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章太炎为之作序。书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军》一书风行海内外,畅销一百余万册。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邹容 B、徐锡麟 C、陈天华 D、蔡元培
  • 3、欧美列强与清政府议定《辛丑条约》时,就写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大臣酌定,中国照允施行。”这表明(     )
    A、列强业已完成瓜分中国的行径 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总理衙门奉行传统外交理念 D、清政府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 4、义和团的宣传品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之而后快。”由此判断,下面对义和团的特点概括最准确全面的是(     )
    A、爱国与自强 B、抗争与进步 C、爱国与排外 D、愚昧与落后
  • 5、英雄应该被历史铭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因弹药即将用尽,率舰队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以身殉国的将领是(     )
    A、林则徐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洪秀全
  • 6、小武同学在研究“左宗棠收复新疆”课题时想加入一些史料充实内容,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该问题的可信史料的是(     )
    A、纪录片《左宗棠》 B、人物传记《左宗棠传》 C、舞台剧《左公柳》 D、出土文物《左公碑》
  • 7、洋务派以“自强”为目的创办的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煤矿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 8、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小文同学对比学习了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运动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自上而下开展的改革     ②都注重于新式军队的培养

    ③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都挽救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9、一位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道:“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和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该事件的必然崩溃。”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因为(     )
    A、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缺乏有效的纲领指导 D、军事战略决策失误
  • 10、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虽并未如英法一样正式出兵中国,却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甚至整个清末侵华列强中的最大赢家。“最大赢家”赢得的最大利益是(     )
    A、协定关税 B、巨额赔款 C、开设工厂 D、大量领土
  • 11、初二的同学们在参观重庆市禁毒教育基地时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观察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以下哪一项不符合该照片中所纪念事件的真实情况(     )

    A、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外来侵略战争 B、该事件的发起国家是英国 C、事件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D、该事件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材料二   见下表

    记述

    文献出处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上)》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庄子》

    材料三   孔子,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理念为“仁”。孔子所阐述的“仁”,含义极为丰富,其中“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构成了其核心内容。孔子强调,“仁”不仅体现了人的内在情感和道德自觉,也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他提倡以仁爱之心待人,以此调和各种社会矛盾。孔子将“仁”与“礼”紧密联系,主张通过自我克制,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此外,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了私学,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普及。在教学实践中,他总结了教育的规律和经验,并提出了诸多教育主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2)、在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如墨家、法家和道家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来应对社会问题。请根据材料二以及你的知识储备,对这些学派的思想主张进行概括和总结。
    (3)、请仔细阅读材料三,并从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然后结合该材料内容以及您所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论述。在撰写时,请确保你的观点表述明确,能够将历史事实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并且论述过程条理分明、逻辑清晰。
  • 13、在春秋时期,尽管政治局势动荡且军事冲突不断,但这一时代同样目睹了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与变革。请仔细审阅所提供的资料,并依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都具备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这些进展又将如何影响诸侯的势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哪些演变?并解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3)、基于材料三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益处与弊端。
  • 14、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与现代人类基本相同的身体上配着一颗有点像猿的头颅。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给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和口罩,混在人群之中很难被认出来。但是脱去他的帽子,摘掉口罩,马上便显出了猿人的本相。

    ---吴汝康、吴新智主编《中国古人类遗址》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中国境内哪一远古人类?

    材料二

    (2)图一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复原图,这种结构的房屋叫什么?图二是陕西西安某遗址出土的碳化粟粒,和哪一农耕居民有关?

    材料三   寻根祭祖黄帝陵,同心共圆中国梦。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先祖,传承千年根脉,守护中华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尊崇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什么?

  • 15、央视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说道:这部典籍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这一期节目介绍的典籍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诗经》 D、《离骚》
  • 16、根据《道德经》的记载:“人遵循地的原则,地遵循天的原则,天遵循道的原则,道遵循自然的原则……因此,圣人摒弃极端,摒弃奢侈,摒弃过度。”这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     )
    A、顺应自然 B、以德治国 C、互爱互利 D、以法治国
  • 17、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B、奴隶制的瓦解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封建制开始确立
  • 18、2021年4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了金面具残片、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你认为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大约和以下哪一个文明同属一个时期(     )
    A、河姆渡半坡文明 B、炎黄时期 C、夏商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 19、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 C、夏朝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 20、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关键证据。以下文物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 B、 C、 D、
上一页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