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这反映了此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反映了公民的意愿
  • 2、关键词记忆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尼罗河”“金字塔”等词汇让我们想起(     )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罗马
  • 3、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的主线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鸦片战争期间

    中法战争期间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反侵略的爱国将领

    陈化成

    A

    B

    聂士成

    材料二   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大事年表(部分)

    序号

    主要史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持续3个月,总计毙伤日军4万多人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全歼日军1000多人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总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据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整理

    (1)、请把材料一中A、B两处相应的爱国将领姓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从材料一中的四位爱国将领中任选一位,写出他的爱国事迹。

    爱国将领:A   B

    英雄事迹: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达意思的,请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

    A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全部都参与了五四运动。

    B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变化。
    (4)、从材料三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材料选取恰当;能说明观点。)
  • 4、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指出变法的必要:“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建议光绪帝效法日本,推行新政。

    《同盟会宣言》中宣布: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兴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先法,人人共享。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   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辛亥革命亲历者张知本口述

    材料三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材料四   辛亥革命推翻了相沿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摘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不同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

    A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

    B亲历者的回忆、采访记录是绝对真实可信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撰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4)、你是否赞成材料四中“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5、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奕设立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起始……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去头国留学。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时间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北洋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教育法令: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

    (1)、指出材料一中“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洋政府教育法令的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与近代哪一事件有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认识。
  • 6、学习完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你认为她的主题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百年屈辱,文明蒙难 C、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D、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7、某历史公众号推出了一期专题,包括“民国时期北平的交通管理”“风冠霞帔与西式婚纱”“浅谈中国近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等文章。据此判断,这期公众号的专题主要体现了近代(     )
    A、教育科学的发展 B、文学艺术的成就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进程
  • 8、“历史选择了重庆。在近代若干重大历史关头,重庆都成为历史漩涡的中心。” 归纳近代重庆发生的大事,不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商埠 B、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C、日本在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 D、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 9、土地问题一直是解决民生的关键。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平均地权: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以下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平均地权延续了太平天国时期的土地政策 B、减租减息政策说明阶级矛盾已经不复存在 C、实行耕者有其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D、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 10、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十三章的第五小节标题)。该书第十三章第五节的标题应是( )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五、______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A、革命统-战线的正式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 11、有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研究后认为它“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成功地进行了反对‘左’倾的斗争,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鲜经验。”这一学者研究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 12、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改变革命方向和道路 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主张工人与农民结盟 D、固守原有革命道路
  • 13、如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1920年创办的刊物,这些刊物意在(     )

    A、向革命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B、号召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 C、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D、向全社会呼吁实现和平建国
  • 14、《新青年》创刊后,登载许多文章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和关于生物起源、医学、物理学、体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开展对鬼神的批判,破除封建迷信。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大力宣扬西方的民主 B、有利于自然科学发展 C、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D、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
  • 1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改称西域为新疆;1885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清政府此举(     )
    A、摆脱了内忧外患 B、削弱了西南的地方割据势力 C、适应了洋务需要 D、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 16、仔细观察下面地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后 B、中国丧失了东北、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 C、沙俄主要通过战争的方式侵占中国领土 D、造成中国东南沿海危机四伏的严重局面
  • 17、下图所示为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思维导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必然的 B、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 C、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战争根源 D、中国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
  • 18、城市·历史·文化

    材料一: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 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力斗争的手段, 最终都取得城市自治权。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使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市民阶层的产生,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时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 对近代西欧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城市本身的结构就明确反映出了城市同农村是分离的,每座城市都筑有完全封闭的城墙, 并严格把守城门,这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另一面则是用来将它同周围的农村分离开来;中世纪的城市也是一个自治团体,这种自治同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而包围着它的却是一整套以束缚个人自由为特征的封建体系。

    ——《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三: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 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在1100 至 1200 年间, 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 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 组成那些学术行会。

    ——《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材料四:无论如何, 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 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 说出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原因。概括西欧城市获得自治的方式。
    (2)、依据材料二, 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概括欧洲早期大学兴起的主要因素、
    (4)、请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 你是否赞成材料四的观点。说明理由。
  • 19、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世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希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哲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这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古希腊文化比较强调精神性的激情,而古罗马文化则更偏重国家体制和法律。

    ——摘编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十六世纪,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学者注意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学术,益研究《罗马法》而盛传之。再降至近世,欧罗巴洲(欧洲)各国,欲制定通行全国之法律,代各地旧习惯,不得不编纂包括一切之新法典,皆采《罗马法》为蓝本。

    ——摘编自《世界文化史》

    材料四: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位于亚欧交界的帝国文明博大精深, 灿烂辉煌。

    ——摘编自《拜占庭帝国史》

    (1)、请将上述文化成就分别填入横线(填写序号)

    a. 希腊的人物雕塑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b. 希腊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 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 其中是典型代表。

    c.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d.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 并有所创新, 如石拱门、穹顶等, 代表性建筑有大竞技场还有宏大的宗教场所

    (2)、依据材料二, 指出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谈谈《罗马法》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 指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特点和影响。
  • 20、人类古代文明辉煌灿烂。

    材料一: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示意图

    材料二:

                 古代希腊示意图

    材料三:

    大卫对瓶的名称源自它的最后一任主人珀西瓦尔·大卫爵 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一间特别展厅里。……城外的统治者 ——蒙古人,城外的材料——回回青,以及城外的市场——伊朗 与伊拉克, 是成就青花瓷的关键……它在中国以外被当作了最 具。中国特色的物品。

    我们不能确定这块希伯来星盘的原主人是谁, 但能从中了 解犹太学者和伊斯兰学者是如何继承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知识传 统……它是各门学科智慧的结晶。

    (1)、材料一图中ABCD代表亚非古代文明所处位置, 把它们的名称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 BCD

    (2)、古代文明丰富多彩, 类型多样。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亚非古代文明和欧洲古代文明的不同。
    (3)、依据材料三, 说说这两件文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一页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