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亚非地区的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图所示,处的文化遗产是(     )

       

    A、金字塔 B、佛教文化 C、甲骨文 D、楔形文字
  • 2、货币是商品交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钱),至秦废贝行钱。

    --《说文·贝部》

    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骨制石制的仿制贝

    材料二

    楚国蚁鼻钱

    (长1.2-1.9cm,宽0.7-1.2cm,重量一般为2g)

    (楚)庄王以为币(指蚁鼻钱)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指楚相孙叔敖)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三

    秦统一中国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如左图所示),在全国流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钱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这一货币造型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中国古代信奉“天圆地方”的说法,其精髓是天人合一,圆形方孔钱也烙印上这样的寓意,其中也包含了道家辩证法的思想,这样的设计一直被延续下来。

    ——摘编自张功臣《钱眼里的中国》等

    (1)、史料一般包括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几种类型,请指出材料一中两种史料的类型,并概括先秦货币发展的特点。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圆形方孔钱的深刻寓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趋势。
  •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和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学期刚刚开始,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比较调皮。特别是某校七年级甲班的同学,上课说话, 下课打闹,口出脏话,乱扔纸屑。班主任召集班干部开会商量对策。

    纪律委员说:“我建议实行重罚,教室外罚站一天,再罚值日一周。”

    班长说:“我主张以仁爱教育为主,我们可以制定班规,让每个人去遵守,谁违犯了,我们可以批评他,规劝他,帮助他,让他慢慢地改正过来。”……。

    材料二: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班长的话蕴涵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观点?列举一位战国时期该学派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概述“跨世纪大辩论”所指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 4、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简介

    良渚古城防洪堤坝系统遗址

    距今约5000年,整个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主体工程

    概况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都江堰示意图

    鱼嘴

    它把岷江水流分为内、外两江;枯水期使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丰水期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泻入外江。

    飞沙堰

    它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坝堰,其高度经过精心测量;枯水期,内江水位低于飞沙堰,江水经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丰水期,内江水位超过飞沙堰,多余的江水由飞沙堰溢入外江,并利用江水的旋流冲力分沙,泥沙经飞沙堰排走。

    宝瓶口

    它像一道闸门,严格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

    材料三:

    灵渠示意图

    (“离水”指漓江,属于珠江水系; “湘水”指湘江,属于长江水系)

    秦始皇在统一岭南战争过程和取胜后,主要办了三件事。其一是为了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开凿灵渠,把湘江水截住流入漓江。灵渠设计灵巧,技术复杂,是我国古代运河建筑史上的奇迹,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提取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任选材料二中都江堰渠首的一项主体工程,说明它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江堰的修建所体现的先民智慧。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开凿灵渠的直接目的和历史意义。
  • 5、周代定期到民间采集歌谣,最终形成《诗经》,成为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 6、《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关系等进行阐释,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蕴含儒家的人本思想 C、治疗疾病成效显著 D、凸显顺应自然的理念
  • 7、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 8、现在常用的公元纪年,将 100 年称为一个世纪。据此,商鞅变法的公元前 356 年,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 3 世纪中期 B、公元前 3 世纪末期 C、公元前 4 世纪初期 D、公元前 4 世纪中期
  • 9、如图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修筑都江堰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商鞅变法
  • 10、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约诸侯,诸侯不能制约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约家臣等现象。这反映了(     )
    A、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C、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D、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 11、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法、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这表明,周王通过分封制(     )
    A、开发了边远地区 B、使国家日益强盛 C、加强对地方统治 D、直接控制了地方
  • 12、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印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 13、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遂公盈(xǔ)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据此可知(     )
    A、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只能通过考古发现 B、上古神话传说也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C、神话传说都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
  • 14、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从中反映了(     )
    A、良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 C、良渚人有相对统一的崇拜对象 D、五千多年前我国有神出现
  • 15、山顶洞人使用的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这说明山顶洞人(       )
    A、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B、过上了定居生活 C、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D、有爱美意识
  • 16、

    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史料研习

    在 1905 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角度二   理论研究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2)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史实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角度三   问题探讨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他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戊戌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3)归纳角度三中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 17、所谓近代化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摘编自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针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试验的失败,针对群众思想蒙昧落后,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鼓吹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这场运动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实行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如果没有白话文的流行,外国的新概念、新思想便无法比较准确地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并为国人所理解。   

    ——摘编自章百家《在历史转折关头》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该历史事件“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并概括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内容,请你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上的变化趋势以及特点。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屈辱历程艰难探索】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

    时间

    序号

    事件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请你把表1中事件按表2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每空填1个序号)

    (表2)

    主题

    事件(序号)

    列强侵略

    ②、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民的反抗

    ①、________、________

    探索近代化

    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从④和⑤、⑥和⑦、⑧和⑨三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3)、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 19、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这本杂志是(     )
    A、《民报》 B、《新青年》 C、《时务报》 D、《新华日报》
  • 20、梁启超说:“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第三期,先进中国人号召学习西方的(     )
    A、科学技术 B、思想文化 C、政治制度 D、经济制度
上一页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