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之下,英美盟军节节败退,此时中国军队却在东方战场的一场会战中取得胜利,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武汉会战 D、中国远征军入缅
-
2、《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写道:“日军在这里借故寻衅,点燃了中日全面战争的战火……由于这场仗是扭转中国人民命运的一场民族战争,卢沟桥和宛平城响亮的名字得以永志青史。”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自治运动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影响了国共关系,这主要体现在西安事变( )A、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C、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 D、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
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5、1934年,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长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左的错误 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现有的革命根据地不适合共产党的长远发展
-
6、在八七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是( )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
7、孙中山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中将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三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民族、民权、民生 B、民族、民权、民主 C、联美、联共、扶助农工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8、哪个历史事件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五四运动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
9、随着五四运动的扩大,哪个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A、青年知识分子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
10、陈独秀曾写道:“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奋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有感于此,并发起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文学革命 D、国民大革命
-
11、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材料体现出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A、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落后的社会习俗
-
1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同盟会,同盟会主张( )A、君主立宪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共产主义 D、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
13、八国联军领袖瓦德西在《拳乱笔记》中写道:“彼等(中国人)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生气。”瓦德西如此感叹是因为目睹了哪一历史事件(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瓜分狂潮 D、辛亥革命
-
14、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戊戌变法,张同学认为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具有进步性。李同学认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但根本目的仍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王同学指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下谁的观点正确( )A、张同学 B、李同学 C、王同学 D、以上都正确
-
15、“他既是民族英雄,也为中国建立了新式学校……他抬棺出征,成功收复新疆。他也创建了福州船政学堂,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批海军指挥官。”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冯子材
-
16、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
17、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国反动势力有( )A、湘军 B、洋枪队 C、北伐军 D、西北军
-
18、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这体现出列强的侵略( )A、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B、开始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C、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9、1987年,联合国将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此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关天培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林则徐
-
20、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秦既统一中国,《史记》记其统一后的大政,以“车同轨”和“一法度衡石丈尺”“及书同文字”同列………(车同轨)告诉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里耶镇发掘出土了三万七千四百余枚秦简。专家学者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而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传世文献里完全不见踪影,里耶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
材料三 在秦朝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朝,“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它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朝在疆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既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又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发挥了巨大的开拓作用,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版图的基础。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列举秦朝为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所采取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里耶秦简中反映的地方管理制度。谈谈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