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基础达标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单元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练习题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闯关试题
-
1、近代科学发展中,牛顿力学影响洛克提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主张,达尔文进化论促使斯宾塞炮制出为白人殖民扩张辩护的理论。由此可见,近代自然科学( )A、推动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B、符合西欧殖民扩张需求 C、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推动西欧思想理性进步
-
2、美国从一个初生的殖民地国家,历经百余年奋斗,成长为世界大国。独立战争的烽火中,美国打破英国殖民枷锁,赢得政治主权,为新生国家奠定基石。而美国内战的硝烟散去,联邦得以保全,国家主权的统一坚如磐石。这两场意义非凡的战争都( )A、推翻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B、开启了资本主义发展新篇 C、扫除了资本主义前行阻碍 D、挣脱了原有农奴制的桎梏
-
3、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是一场打着复兴古典文化旗号,实质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束缚,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思想文化秩序的愿望。”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 )A、兴起的背景 B、倡导的思想 C、运动的性质 D、深远的影响
-
4、2025年春晚舞台运用了大量前沿科技,如8K超高清直播、虚拟现实互动等,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听盛宴。这些科技元素的运用,与哪一事件所展现的科技突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相似(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国际核垄断 B、袁隆平育成杂交稻,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C、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助力全球抗击疟疾 D、北斗系统全面建成,提供精准定位服务
-
5、2024年教育部发布多项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联系“一五”计划时期培养工业建设人才的历程可以看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特点是( )A、坚守传统模式,人才培育方向没有改变 B、借鉴国际经验,本土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C、贴合国家需求,持续革新人才培育路径 D、侧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仅作辅助补充
-
6、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调整。与“三次调整”的共同作用无关的是( )A、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7、“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A、成功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取得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 D、成功实现三大战役全面胜利
-
8、五四运动后,上海学生联合会发出通告:“鉴于抵制日货,关系我国工商前途至为重大。宜由工商学各界,共同组织调查机关,凡日货之输入,及日人在华所设工厂之出品,应行详细调查,分别种类,刊布报章,使我国商人,知所趋避。”这些主张( )A、反映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C、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形象 D、展现了联合斗争的策略
-
9、1911年(宣统三年),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这一年是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材料中出现的纪年方法共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在以下哪个方面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因素( )A、想学西方政治制度,尝试君主立宪 B、见识西方工业技术,创办民用工业 C、赔款太多财政亏空,改革税收制度 D、看到西方军事强大,创办军事工业
-
1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某项政策有这样的评价:“这一政策使得中国如同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蛋壳之中,逐渐与世界发展的大势脱节,失去了与外部交流和进步的机会。”他评论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轻徭薄赋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闭关自守政策
-
12、人类交往,有和平交流、暴力冲突等方式。下列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四个事件,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戚继光抗倭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
13、《元史》评价忽必烈:“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A、继承成吉思汗遗志完成西征大业 B、大力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矛盾 C、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朝各项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选拔汉族知识分子
-
14、从唐朝的“开元通宝”到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货币形式发生了从金属铸币到纸质货币的重大转变,且整体朝着轻便易携的方向发展。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印刷技术的革新 B、冶铸工艺的进步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商业贸易的发展
-
15、“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A、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B、三省六部强化了中央统治 C、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D、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
16、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孝文帝迁都的背后缘由”。2组同学搜集到如下资料:北魏统一北方后,平城地处偏北,对中原地区管控不便。平城旧贵族势力庞大,严重制约孝文帝的改革举措。而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掌控全国局势。据此判断,该组的研究重点应是探寻迁都背后的(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
17、某班历史研习社近期的一份文件夹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削弱封国势力的举措”“中外贸易通道的开拓”等内容。据此判断,他们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A、早期国家初步形成与发展 B、大一统国家构建与稳固 C、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与表现 D、经济重心南移与新格局
-
18、在古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变革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它让人们告别了以往落后的耕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堪称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这一具有“革命性突破”和“划时代进步”意义的变革是( )A、河姆渡人用骨耜耕种 B、春秋战国推广铁犁牛耕 C、半坡人以石器来垦田 D、商鞅变法推行奖励耕织
-
19、史学家李根蟠在《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中指出,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从半坡居民的农业生产来看,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是( )A、农耕使用磨制石器 B、种植粟并饲养家畜 C、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D、使用陶器绘制彩陶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但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乱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这些环境危机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约25亿。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后来,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2011年,世界人口达到70亿。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人口过快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卫生和健康状况难以得到迅速改善。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之,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荒。
——《世界历史》
材料二
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缩影——一家八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环境恶化也是经济和社会问题?(2)、想一想:将如何应对人口和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