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适合下列时间轴的主题是(   )

    A、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D、医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 2、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多年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欧洲早期殖民掠夺 C、美国南北战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3、若要介绍下图所示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选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谭》 D、《物种起源》
  • 4、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但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明臣张胆地列为专政对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须服务于剥削与统治奴隶的最高原则。”该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手段 B、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C、是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结果 D、成为了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 5、同学们在参观某展览时看到了如下一组图片。该展览主题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

    A、国防建设 B、农业进步 C、医学突破 D、科技成就
  • 6、下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1978

    1397

    6095

    4334

    1983

    3121

    7745

    9274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7、20世纪50年代初,鞍山钢铁厂的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多杀敌。”这反映出
    A、抗美援朝激发了民众爱国热情 B、“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中国军队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 D、“三大改造”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 8、召开于1935年的某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该会议的召开地是(   )
    A、上海 B、古田 C、遵义 D、延安
  • 9、1860年,曾国藩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C、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D、开办近代民用工业
  • 10、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或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隋朝开创科举制 B、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C、郑和七次下西洋 D、京剧是清朝最有影响的戏剧之一
  • 11、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   )
    A、削弱皇帝权力 B、杜绝官员贪腐 C、强化中央集权 D、增强地方实力
  • 12、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驾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
    A、环境保护 B、理论创新 C、文化传承 D、劳动实践
  • 13、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以法治国 B、休养生息 C、垦边屯田 D、闭关锁国
  • 14、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见下图)。据此推测,他(   )学习的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戊戌变法 D、王安石变法
  • 15、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
    A、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 C、铁器时代 D、蒸汽时代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公元640年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对《步辇图》进行解读。

    (要求:角度明确,表述清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提出联合国家的目标不仅是打败共同的敌人,而且要建立一个拥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世界秩序。1943年10月,在美苏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苏联同意了美国提出的《普遍安全宣言》草案,美英苏中四大国代表随即正式签字。“宣言”明确宣布“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10月,美英苏三国代表举行会议,具体讨论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签署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的各种安排。随后,美英中三国代表举行会议,接受了上述建议。这样,联合国宪章已具雏型。1945年2月雅尔塔首脑会议确定“五大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1945年4月——6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举行。

    ——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许平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修订版)》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创建过程所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联合国是如何实现这一宗旨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意义。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1)、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孙中山为继续实现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为孙中山“画像”。
  • 19、1913年到1928年, 从俄国到苏联的国民收入仅增长19%。而从1928年到1940年, 苏联国民收入增长了四倍,达到413%。同期,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到了七倍,达到671%。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斯大林模式 D、美苏关系缓和
  • 20、1869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895年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开通,1914年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通。这些运河的开通(   )
    A、形成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B、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C、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 D、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上一页 270 271 272 273 2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