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基础达标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单元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练习题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闯关试题
-
1、“洋务运动是由省级督抚在没有中央指导的情形下率先发动的。虽然李鸿章在1870年以后行使了某些中央政府的职能,但他基本上仍是一个封疆大员,不能替代中央政府。”材料认为洋务运动( )A、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B、片面发展军事工业 C、中央统筹协调不足 D、直接导致清朝覆亡
-
2、乾隆、嘉庆时,景德镇“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清朝( )A、农业发展状况 B、手工业发展状况 C、边疆治理措施 D、科举考试的变化
-
3、继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崇徽等公主嫁去回统。这主要反映了唐朝的( )A、民族政策 B、边界贸易 C、崇文抑武方针 D、藩镇割据局面
-
4、自东晋时期开始,江西地区田地被广泛开垦,水稻和农作物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商业繁荣 B、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C、北方人口南迁 D、南方地区政权更迭频繁
-
5、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后建郡。材料反映的制度(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阻碍了经济交流 D、扩大了分封范围
-
6、随着吴国、楚国等力量的消长,它们在江西的势力范围也不断变化,大致形成了“吴头楚尾”的态势。江西“吴头楚尾”的历史缘于(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诸侯争霸
-
7、图中的文物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A、能够制作玉器 B、懂得饲养家畜 C、掌握了雕刻技术 D、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
8、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社会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从根本上说,特定的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社会思潮,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的社会存在,维护一定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王炳权《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从下表中任选一种社会思潮,运用材料中的原理予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顺畅,字数不少于100字。)
维新变法思潮
实业救国思潮
民主共和思潮
人文主义思潮
理性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
思潮:
论述:
-
9、 贸易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与人类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贸易政策一览表(部分)
朝代
边境贸易政策
朝代
海上贸易政策
汉朝
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边境贸易
唐朝
建立蕃坊、蕃市、蕃学、蕃长,优待外商
公开招募使臣开展官方贸易活动
在广州设立市舶使
魏晋南北朝
设立“四通市”,供西方商人开展贸易
宋朝
主动遣使往东南亚招徕外商,立法保护外商在华财产
实行过所制度,保护中外商人,敦促敦煌郡协助商人购买内地商品
颁布“元丰市舶法”,设立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
隋朝
设立丝路贸易的主管官员
增设开放口岸,在广州、泉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
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在洛阳开办中外商品交易会,积极招揽外商
元朝
修订《市舶法则》,完善市舶机构
唐朝
完善驿站制度,设立长兴坊,为中外商人提供便利
积极组织“官本船”贸易
——摘编自刘斌、朱晓梅《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
材料二 在发生猎奴战争的许多地方,部落人口损失殆尽,其他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田园荒芜,正常贸易中断,传统手工业荡然无存。以黑猎黑引发非洲各部落间进行无休止战争,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过程中断,一些已经建立的古王国轰然倒塌。奴隶贸易给非洲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这种精神奴役严重束缚了非洲人的文明创造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地区冲突不仅破坏了地区安全格局。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秩序存在由全球化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从美国对华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至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泛安全化冲击,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受到严峻挑战。
——摘编自高飞、于泽洋《全球治理困境与中国治理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奴隶贸易对非洲社会造成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就如何应对全球挑战和危机谈谈你的想法。 -
10、 下表是“二战”期间三次重要国际会议的基本情况。三次会议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会议名称
时间
参会国
主要内容
作用
华盛顿会议
1942年1月
美英苏中等国
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美英苏
商谈对德政策和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欧洲战事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
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美英苏
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发表了《波茨坦公告》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A、都体现了国际合作的精神 B、都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C、都表达了实现和平的愿望 D、都是大国主导的国际会议 -
11、 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国家主要在殖民地进行直接的财富掠夺。但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国家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大量修建铁路、港口,开设工厂、银行,强迫殖民地成为它们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反映出( )A、欧洲国家的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 B、资本主义制度向全球范围扩展 C、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烈 D、殖民地区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
12、 综合分析下表中的史事,可以得出最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到达甘肃哈达铺,当地百姓拿出大量粮食、肉类等物资供应红军
1943年,
“节约献金运动”中,甘肃农民自发捐献余粮,仅临夏县一次献粮就达5万石
1949年8月,兰州群众与人民解放军红军部队昼夜抢修华家岭公路,仅用3天打通运输线,为突破国民党军队在兰州南山的防线,解放兰州作出重要贡献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西北地区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大后方 C、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
13、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官方译书局,主要译介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甲午战争之后,译介的侧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这一转向反映出( )A、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B、西方列强文化输出方式的变化 C、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D、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
14、 唐三彩作品中骆驼形象大量成组出现,这些骆驼往往驮人载物,所载物品中包含了商队贩运的货物和生活用品。另外,外来使团还将骆驼作为献给皇帝的礼物,源源不断输入唐境内,唐政府因此设置专门的牧监对驼群进行管理。这说明唐朝( )A、陆路贸易非常频繁 B、政府强化边疆治理 C、陶瓷技术比较发达 D、官方重视畜牧养殖
-
15、 诏令文书作为以皇帝名义颁布的古代高级别公文,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汉代中后期,皇帝诏令多阐述儒家理念,甚至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儒家思想受到尊崇 C、政令推行比较顺畅 D、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是资本主又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历史;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消变的历史……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总结了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三个方面,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7、新旧职业交替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某历史社团就此开展“历史与职业生涯规划”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活动一【“职”起有因】
同学们查阅成章东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整理了以下信息: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行业,或畜牧业,或农业,或手工业,或商业……,各种职业应运而生。新职业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根据上述信息,指出社会生产力与新职业产生之间的关系。
(2)、活动二【“职”抒己见】同学们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了以下图表:
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1852——1910年间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占比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列举一个可能产生于该时期的新职业并说明理由。
(3)、活动三 【“职”引未来】同学们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以下讨论:
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
-
18、在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中,湖南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斗争活动简表
时间
斗争活动
参与群体
姑果
鸦片战争期间
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
营兵
失利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
相军
清不成军
五四运动期间
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4争,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积极参与组织相关活动
青年学
生、工人.
部分民众
取得当时条件下能取得的最大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全民族抗战期间,湖南承担了全国22次正面作战中的6次,平均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军根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等
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
完全胜利
——根据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所采取的斗争方式。(2)、根据材料,概括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参与群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客观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从失利到完全胜利的历史经验。 -
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间结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昼汉在制度、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改革,其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为后世取法借鉴,经过4个世纪的创新沉淀,新的“中国人”共同身份认同逐液产生。“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流传统成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社”正式奠基。
——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案汉时期有助于中华文明“统一性”奖基的具体举措。
(2)、材料二注:上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派遣残卷。其内容为《论语》和其他诗句等。据考证为唐代西州高昌县12岁学生卜天寿所书写。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纸质残登”可用于研究的历史问题。(6分。国抄示例不得分)
示例:可用于研究居代的造纸技术
(3)、材料三 清朝时期、数以万计的汉人至云南、晋州经商、开矿,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康熙年同。上百万人迁徙到云南、贵州等省, 冒着瘴疠之气。开发出肥沃的谷地……乾隆时期,缅甸不断经玩西南土司地区。清朝采取战和并用的策略,促成中随和好,巩固了边陵。———摘编自潘岳等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
20、2023年度全球互联网连接情况报告显示,欧洲、独联体和美洲有约90%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而非洲只有37%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文明交流不充分 C、文化传统的不同 D、经济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