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基础达标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单元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练习题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闯关试题
-
1、“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学校……注重教授商人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法学”。这反映出当时的大学( )A、课程设置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B、有免赋税特权 C、课程设置受教皇影响 D、享有司法特权
-
2、下列关于世界古代文明区域和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B、古巴比伦文明——阿拉伯数字 C、古印度文明——儒略历 D、古希腊文明——楔形文字
-
3、博物馆是安置文物典藏的机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某博物馆接到临时布展任务,现需将一批文物以主题形式进行分区展览,协助选择合适的文物并拟定相应主题。(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1)中拟定的一个主题,并为拟定的展览主题写一段介绍词。 -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教育革新】
材料一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治国方略】
材料二 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文化传承】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贡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除了孔子、孟子、韩非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4)、综上所述,分析“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
5、某小组在历史单元复习课上做汇报展示,下面是他们展示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是( )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
6、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B、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
7、“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 )A、商鞅变法的作用 B、兼并战争的后果 C、西周分封的崩溃 D、百家争鸣的原因
-
8、春秋时期,霸主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会盟。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国的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据此可知,春秋会盟( )A、延缓了周王室衰微的过程 B、成为诸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C、加强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 D、反映了诸侯兼并战争的激烈
-
9、下面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示意图,其中③④位置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黄帝部落、炎帝部落 B、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C、华夏族、汉族 D、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
-
10、根据下面两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当时只有这两种建筑样式 B、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样式上的差异 D、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
11、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在面对列强入侵,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不断加深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前后历时约十四年多,纵横十八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太平天国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摘自程庭《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材料二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而国成未振,宜亟图振兴,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摘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材料四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间广泛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辛亥革命所以失败,从客观上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上说,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摘自梁柱《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超越》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而开展的洋务运动,地方代表有?(写出两位即可)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3)、据材料三,指出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4)、据材料四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5)、综上所述,对近代中国人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悟?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 1894年,清政府忙于庆祝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1894—1895年,外敌入侵,青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知。”
——摘编自文廷式《闻尘偶记》
材料三 18世纪末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编自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
(1)、材料一中,“致远鼓楫冲重围”描述的是哪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2)、材料二中,清政府“割地求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3)、与材料三中的“北洋舰队”的创建有关的一场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是哪一场运动?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的什么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是什么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3)、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4、辛亥革命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里“丰碑”的含义是指( )A、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15、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洪秀全
-
16、下列历史事件与如图所示信息直接相关的是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清帝退位
-
17、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蜀学会
-
18、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
19、“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XXX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该言论出自于谁?(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刘光第
-
20、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A、历史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央视纪录片《戊戌变法》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