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一模考试试卷
- 广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教育局教研室2013-201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2012-201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2016年广西钦州市中考化学试题
- 2015年广西钦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广西钦州地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
1、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氯化钠 B、
称量氯化钠 C、
量取水 D、
溶解氯化钠
-
2、“铝冰”是一种新型固体火箭推进剂,其成分由纳米铝粉和结成冰的水混合而成。“铝冰”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A、单质 B、氧化物 C、有机物 D、混合物
-
3、化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研究范畴与化学有关的是( )A、软件开发 B、雷达探测 C、药物研制 D、地图测绘
-
4、柠檬酸钠常用于食品工业。(1)、利用柠檬酸与小苏打(NaHCO3)制备柠檬酸钠 的反应为。
①柠檬酸(C6H8O7)属于(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②其他条件相同,向20%的柠檬酸溶液中滴加)溶液,反应速率比直接投入NaHCO3粉末的速率小,其原因是。
③向所得柠檬酸钠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进行脱色处理时,利用了活性炭的性。
(2)、以9.60吨(为原料与过量小苏打反应,经净化处理制得11.61吨 计算的产率。(相对分子质量:×100%。请将计算过程写到答题卡上)
-
5、学习小组以高纯铜为原料制备纳米铜粉,实验流程如下:
Ⅰ氧化高纯铜
学习小组经查阅资料设计了以下两种“氧化”方法。
方法1
方法2
(1)、“方法2”的优点有。(2)、若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所需浓硫酸的质量为g。按第24题图1稀释浓硫酸时,量筒中盛放的试剂是。(3)、Ⅱ铁粉还原硫酸铜学习小组取30mL“方法2”所得溶液于小烧杯中,加入0.5g还原铁粉,搅拌,观察到有无色气体逸出、烧杯底部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转变为红褐色(经检测含胶状氢氧化铁)。
①析出红色物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产生的无色气体为。为提高铁粉利用率,需除去CuSO4溶液中的 且不引入杂质,宜采取的措施是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充分反应后过滤。
(4)、取30mL 新配制的4%CuSO4溶液和0.5g还原铁粉进行实验,仍有气体逸出。为探究气体逸出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习小组设计了第24题图2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略,pH传感器能精确测定溶液pH)并进行实验,测得溶液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第24题图3 所示。AB段pH减小是因为生成了。(5)、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对“溶液pH减小、有胶状氢氧化铁生成”的原因作出猜想:生成的FeSO4溶液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为探究猜想是否合理,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第24题图2装置中加入30mL 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 溶液,再加入0.5g还原铁粉,打开弹簧夹,持续通入N2 , 观察溶液颜色及pH的变化;停止通N2 , (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6)、Ⅲ水合肼还原硫酸铜工业上常用水合肼“还原”硫酸铜制备纳米铜。有研究表明:纳米铜颗粒的直径与溶液 pH、反应温度间的关系如第24题图4所示。若要制备直径为100nm的铜粉,需控制的反应条件为。
-
6、南通是“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制作蓝印花布的主要工艺如下:(1)、选布。坯布一般选用棉布,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方法是。(2)、刻版。刻版所用笔刀的刀片常由钢制成,钢属于(填“金属”或“合成”)材料。(3)、刮浆。刮浆是在不需染色的区域涂覆防染浆(由豆粉、生石灰、水混合而成)。防染浆的碱性环境及硬化后形成的覆盖物,均能防止染料在该区域染色。
①生石灰中CaO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豆粉的作用是。
(4)、染色。靛蓝是重要的染料。①从植物中提取靛蓝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X的化学式为。
②染色时须添加盐类化合物,通过金属阳离子将棉纤维和染料连接,增强色牢度。一般而言,金属阳离子的半径越小、所带电荷越多,则色牢度越强。部分金属离子的半径如表所示。其它条件相同时添加下列盐,色牢度最强的是(填字母)。
a. AlCl3 b. KCl c. CaCl2
离子符号
半径/nm
Al3+
0.050
K+
0.133
Cu2+
0.099
-
7、以锌灰(主要成分为ZnO, 含少量FeO、MnO、CuO)为原料制备 的工艺流程如下
(“→”表示部分过程略去):
(1)、“浸取”时,ZnO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氧化”反应之一为3①“氧化”时化合价升高的金属元素为(用元素符号表示)。
②若“氧化”时使用H2O2“滤渣1”仍为Fe(OH)3和MnO2 , 但工业生产时仍不选择H2O2 , 其原因是。
(3)、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4)、“置换”时,加入过量Zn粉的目的是。(5)、工业生产中若锌灰质量一定,为提高ZnCl2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为。 -
8、侯德榜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的关键反应为(1)、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构成的。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隔(填“变大”或“变小”)。(2)、NaCl用途广泛。工业上可用于冶炼金属钠,该过程中一个Na+转化为Na时得到个电子;生活中可用于(列举一例)。(3)、NH3是工业上制备HNO3的原料,第一步反应为该反应(填“属于”或“不属于”)置换反应。(4)、NH4Cl可用作化肥,为农作物提供的营养元素为。(5)、将NaHCO3灼烧即得纯碱(Na2CO3),同时生成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实验室模拟“镁法工业烟气脱硫”制备MgSO4并测定其纯度,实验操作如下:
步骤1在搅拌下向氧化镁浆料中匀速缓慢通入SO2 , 充分反应,得MgSO3。
步骤2向所得MgSO3中加入适量水并通入一定量空气,充分反应,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在300~400℃条件下干燥,制得约6gMgSO4粗品。
步骤3取3.00gMgSO4粗品,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再加B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4.66g固体。
已知:
①
②BaSO3和BaSO4都难溶于水,BaSO4难溶于盐酸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1匀速缓慢通入SO2是为了使SO2得以充分吸收 B、步骤2通入空气时发生的反应为 C、步骤3加足量盐酸是为了除去MgSO3 , 以免生成BaSO3 D、MgSO4粗品中MgSO4的质量分数为40% -
10、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如图所示实验,可比较白磷和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B、在空气中灼烧铜片固体质量增加,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将CO和CH4点燃后在火焰上方各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可将二者区分开来 D、向混有少量CaCl2的NaCl溶液中加入适量K2CO3溶液,可将NaCl溶液提纯
-
11、 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第18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一定大于KCl B、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除去KNO3中混有的少量KCl C、40℃时,K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将169g8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40℃,析出105.1g晶体
-
12、实验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NaOH及其溶液的性质:
步骤1取一药匙NaOH于小烧杯中,加20mL水溶解,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步骤2取2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入5mL盐酸,溶液呈无色。
步骤3取2mL NaOH溶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2~3滴MgCl2溶液,出现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1说明NaOH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B、步骤2所得溶液的溶质一定只有NaCl C、步骤2说明OH-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D、步骤3所得沉淀为MgO -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利用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可捕集并催化转化为CO。
(1)、下列有关CO2和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和CO均具有可燃性 B、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C、CO2和CO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对解决粮食危机和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2)、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附”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B、反应过程中CO2“解离”为C和O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变化 D、生成的CO和H2O的质量比为14∶9 -
1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急救 B、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金刚石透光性好,可用于切割玻璃 D、盐酸具有挥发性,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
1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涉及的下列实验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
16、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B、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 C、人体缺钙易导致贫血 D、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
17、 2025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下列做法不利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是( )A、分类回收垃圾 B、合理开采矿物 C、直接排放污水 D、加强空气监测
-
18、某炼铁厂以焦炭、赤铁矿、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反应过程如下:(1)、写出方框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2)、现有1600t含75%氧化铁的赤铁矿,理论上最多能炼出纯铁的质量是多少(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
19、硫酸铜在纺织、印刷等行业有广泛用途。化学实践小组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用回收的含铜废料制备五水硫酸铜晶体 主要流程如下:
【资料】①含铜废料中含有的杂质既不与氧气反应,也不与酸反应。
②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
③在降温结晶时,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结晶不均匀、不规则。
④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也可制得硫酸铜,化学方程式为:
(1)、“焙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X溶液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3)、“一系列操作”中的部分操作是:将滤液进行、降温结晶、过滤、酒精洗涤、低温干燥。其中,用酒精洗涤的优点是。(4)、若要获得均匀、规则的五水硫酸铜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5)、工业上制备硫酸铜,不选择铜和浓硫酸的反应,而选择流程中的方案。从绿色化学的视角考虑,流程中的方案具有的优点是(写出一点即可)。 -
20、化学实践小组准备用面粉、水、食用小苏打等原料蒸制馒头,发现有一包已过保质期的食用小苏打(标签显示:NaHCO3含量≥99%)。他们对该食用小苏打是否变质及变质后对膨松效果的影响开展项目式探究。
【资料1】①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和杂质受热不分解。
②浓度小于0.83 %的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无现象;浓度大于0.83%的 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项目一:探究该食用小苏打是否变质
(1)、【作出猜想】猜想1:未变质,成分为 NaHC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为 Na2CO3;猜想3:部分变质,成分为。(2)、【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定性和定量2个实验。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实验数据
实验1:称取2g干燥样品与250g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0.1%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另称取10g干燥样品,加热至恒重(即质量不再变化),再称重
剩余固体质量为6.9g
(3)、【证据推理】实验2中,样品中质量减少的物质是 , 样品中该物质的质量分数为 , 若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会导致该物质的质量分数(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获得结论】猜想成立。项目二:探究变质后对膨松效果的影响
【资料2】①蒸制馒头需要经历和面、醒发和蒸制等过程,醒发过程中面团会产生酸性物质。②蒸制馒头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越多,馒头越膨松。
(5)、【进行实验】用足量的稀盐酸代替面团中的酸性物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相同条件下,
【获得结论】变质的食用小苏打膨松效果变差。
(6)、【反思评价】蒸制馒头过程中,主要利用了 NaHCO3的化学性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