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C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5g a的饱和溶液 B、P点表示t1°C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C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 , 析出溶质质量a>b D、t2°C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 ,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 2、保护环境卫生,学会垃圾分类。快递纸箱属于下列图示中的
    A、 B、 C、 D、
  • 3、为我国制碱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的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拉瓦锡 D、道尔顿
  •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某食堂午餐食谱有米饭、炒鸡蛋、骨头汤,从营养均衡上看还应该补充的食物是
    A、红烧鲤鱼 B、凉拌黄瓜 C、玉米馒头 D、糖醋排骨
  • 5、《梦溪笔谈》卷二十五记载“熬胆矾铁釜 , 久之亦化为铜。”

    【注释】

    ①胆矾:硫酸铜水合物,蓝色结晶体,溶于水后为硫酸铜溶液。

    ②釜:古代的一种锅。

    ③铜:铁锅中的铁与硫酸铜发生了反应置换出了铜。

    请结合题意分析如图流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CuFe(选填“>”“=”或“<”)。
    (2)、计算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不考虑过滤造成的溶液损失)。(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 6、

    某校初中化学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不清的无色液体药品,可能是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中的一种。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探究的过程,扎西同学和央宗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这瓶无色液体药品的成分。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

    猜想一:稀盐酸

    猜想二: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三:蒸馏水

    【进行实验】

    (1)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扎西同学的方案)

    用玻璃棒蘸取无色液体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试纸变红

    pH7(填“>”“=”或“<”)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央宗同学的方案)

    取少许无色液体于试管,向其中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一成立

    【实验评价】

    (2)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原因是

    【设计方案】

    (3)请你另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你的方案

    猜想一成立

    【反思交流】

    (4)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防止标签被腐蚀,在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
  • 7、查阅资料:过氧化钠Na2O2为淡黄色固体,常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生氧剂,反应原理如下:

    2Na2O2+2CO2=2Na2CO3+O2       ②2Na2O2+2H2O=4NaOH+O2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过氧化钠制取氧气选B作发生装置,则反应原理是(填“①”或“②”)。该发生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其他气体,请写出制取其中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能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3)、在实验室可用加热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制取氨气NH3 , 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装置序号)。
  • 8、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 , 简称碳铵)是一种盐,可作化肥,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物质B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物质D俗称小苏打。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可从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NH4HCO3属于(填化肥种类)。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3)、物质D的用途(写出一种即可)。
  • 9、酥油茶色泽淡黄,味道鲜美,香气扑鼻,既能止渴,又能充饥,还能暖身,确是高原佳饮。酥油茶制作流程如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操作①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名称:
    (2)、酥油茶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4)、用洗涤剂清洗茶杯除去残余油污,这是利用洗涤剂的作用。
    (5)、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
    A、糌粑 B、白糖 C、酥油
  • 10、阅读科普材料,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现代社会依赖化石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气。然而,化石燃料不仅终将会被耗尽,也会引发如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新一代能源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我们对新能源的期待中,燃料电池登场了。

    许多人都学习过电解水这一科学实验,即对水通电以获得气态的氢气H2和氧气(O2)。燃料电池扭转了这一反应,它让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来获取电能。

    燃料电池有望成为一种绿色能源,因为其唯一的生成物是水H2O。然而,尽管有“电池”之名,燃料电池却并不能像锂电池那样可以储存电能。由于能够直接以氢气作为燃料来发电,燃料电池还有“小型发电厂”之称。

    (节选自《科学世界》)

    (1)、写出燃料电池中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来获取电能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燃料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
    (3)、燃料电池有望成为一种绿色能源的原因:
  • 11、暑假期间,达瓦同学一家人去过林卡。晚上,大家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锅庄,场面十分和谐、幸福。
    (1)、木材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和
    (2)、篝火晚会结束后,为防止失火,达瓦同学可以通过(填一种灭火方法即可)将篝火熄灭。
    (3)、为响应垃圾分类的倡议,达瓦同学将喝完水的塑料瓶投入_____桶里最合适。
    A、厨余垃圾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可回收垃圾
  • 12、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之一。氯化钠、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B、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5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 D、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升高温度,可变为饱和溶液
  • 13、下表中鉴别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鉴别方法

    A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分别溶于水,比较溶液温度

    C

    铁粉和炭粉

    观察颜色

    D

    牛毛和涤纶

    灼烧,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 14、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下列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不正确的是
    A、将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里 B、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都能防止生锈 C、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 D、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 15、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 B、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可作电光源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D、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人工降雨
  • 16、风干牦牛肉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油脂 C、糖类 D、维生素
  • 17、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氧气的验满 B、酒精灯的使用 C、液体的量取 D、浓硫酸的稀释
  • 18、青稞经清洗、晾晒、炒熟、磨粉制成糌粑。糌粑制作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 B、晾晒 C、炒熟 D、磨粉
  • 19、中国空间站“天宫”核心舱“天和”电推进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BN)陶瓷基复合材料,该材料具备耐热耐蚀性、低密度、高强度、绝缘性能好、易加工等优点。制备氮化硼的反应如下:B2O3+2NH3__2BN+3H2O。请计算:
    (1)、氮化硼(BN)中硼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2)、现有70 kg的B2O3 , 理论上可以制得氮化硼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 20、

    张老师在周末布置了“自制汽水”的特色作业,小花同学利用干冰自制了一瓶无色碳酸饮料。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小花同学对影响CO2溶解能力的因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入实验室开展了如下实验探究。

    (1)如图所示,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 , 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一】探究温度和压强对CO2溶解能力的影响

    实验一: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自制的无色碳酸饮料100 mL,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

    澄清石灰水的现象

    实验①

    0℃

    缓慢

    不浑浊

    实验②

    20℃

    适中

    不浑浊

    实验③

    90℃

    很快

    变浑浊

    (2)由实验一得到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因此小花同学建议:制好碳酸饮料后,应低温保存。

    实验二: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 mL自制的无色碳酸饮料(注射器体积为100 mL)。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注射器活塞的位置

    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

    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

    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到25 mL

    变快

    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到50 mL

    变得更快

    (3)由实验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探究二】探究CO2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性

    实验三:室温下,烧瓶中收集250 mL的气体,通过注射器分别加入50 mL不同液体,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瓶中压强变化(实验前烧瓶内压强为104.20 kPa,实验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烧瓶中气体

    注射器中物质

    实验后瓶内压强

    实验⑦

    空气

    130.25 kPa

    实验⑧

    CO2

    104.98 kPa

    实验⑨

    CO2

    盐酸

    106.67 kPa

    实验⑩

    CO2

    小苏打的水溶液

    103.40 kPa

    (4)实验后烧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的原因是:

    (5)从上述实验中可知,室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CO2的依据是

    (6)根据实验⑧⑨⑩分析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CO2中溶解性最弱。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