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将粗盐溶解、过滤、蒸发 B、比较Al片、Cu片的硬度:将两片金属相互刻画,观察现象 C、探究CO和Fe2O3反应的气态产物: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D、判断某水样是否属于硬水:用玻璃棒蘸取该水样滴在pH试纸上,观察现象
  • 2、“侯氏制碱法”大幅提高了NaCl的利用率。NaHCO3、NaCl、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Cl的溶解度一定小于NaCl的溶解度 B、将20℃的NaCl饱和溶液升高5℃,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40℃时,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小于NaH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40℃时,将15gNaCl溶于50g水中,可获得NaCl饱和溶液
  •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南通作为沿海城市,对海水资源的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海水中可获得淡水、NaCl、KCl等物质,电解饱和NaCl溶液得到Cl2、H2和NaOH,Cl2、H2进一步反应生成HCl,HCl溶于水制得盐酸。

    (1)、下列关于 Cl2+H2__2HCl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变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氯化钾熔点高,可用作钾肥 B、氯化钠是白色固体,可用作调味品 C、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用于吸收酸性气体 D、盐酸具有挥发性,可用于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生油的主要成分为淀粉 B、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 C、制作门窗的铝合金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比在潮湿的空气中更易生锈
  • 5、“实验室用H2O2、MnO2制取O2”涉及的实验装置及操作不正确的是
    A、装入MnO2 B、制备O2 C、干燥O2 D、收集O2
  • 6、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涉及的石灰石,其主要成分CaCO3属于
    A、 B、 C、 D、氧化物
  • 7、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CO2的性质:分别向三个烧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水、饱和氢氧化钠溶液、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利用数字化实验装置分别测定烧瓶内的压强变化,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图。

    (1)图2中ab段压强增大,对应的操作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注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烧瓶中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能反映出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曲线________(选填“x”“y”或“z”),对应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继续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分析。

    【查阅资料】①氯化钙溶液显中性;②若CO2过量,会有NaHCO3生成。

    【进行实验】

    (4)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

    ________

    含有Na2CO3

    将Ⅰ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分成两等份

    向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不含NaHCO3

    向另一份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________

    【反思交流】

    (5)操作Ⅰ中的氯化钙溶液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

    (6)操作Ⅱ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可用___________(选填字母)代替,也能达到相同目的。

    A. 紫色石蕊溶液B. 硫酸铜溶液C. 稀盐酸
  • 8、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既可以保护环境,又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得好钢0.9吨,与用矿石冶炼相比,可节省大约一半的成本。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利用烘干后的生锈铁粉样品模拟回收铁的过程。

    【查阅资料】氢气具有还原性。

    主要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装置A的硬质玻璃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上述样品;

    ③先通入一段时间H2 , 称得反应前装置B的质量为m1

    ④点燃酒精喷灯,加热;

    ⑤待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段时间H2

    ⑥称得装置B的质量为m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粉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铁锈。
    (2)、装置B利用了浓硫酸的(选填“吸水”或“脱水”)性。
    (3)、步骤③中先通入一段时间H2的目的是
    (4)、计算该反应生成Fe的质量为(填化简后的表达式)。
  •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B或C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 装置C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
    (2)、实验室选用装置A、D用于高锰酸钾制取O2 , 化学方程式是;装置A中棉花的作用是;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理由是
    (3)、装置E中铁丝燃烧的现象是 , 集气瓶底部的水(选填“能”或“不能”)用细沙代替。
  • 10、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的金属镁,就是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镁盐制取的。下图是模拟从海水中制取镁的简易流程。

    根据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得到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步骤②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3)、步骤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需过量的目的是
    (4)、写出步骤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市场调研发现,CaOH2的价格远低于NaOH,更适用于实际工业生产。在步骤②中,若要制得580tMgOH2 , 理论上至少需要加入CaOH2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11、钛镍合金因其形状记忆效应,广泛用于航天领域,在我国空间站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生产钛的过程涉及到如下反应:

    TiO2+2Cl2+2CΔ__TiCl4+2X       

    TiCl4+2Mg800__Ti+2MgCl2

    (1)、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为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
  • 12、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图1是某饮用山泉水的检测结果,图2是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1)、写出图1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的离子符号。人体若缺乏该元素,会引起(选填字母)。

    A.夜盲症       B.佝偻病       C.贫血

    (2)、天然淡水中往往含有泥沙、可溶性的矿物质和细菌等。生活中可用鉴别天然水属于硬水或软水。除去天然水中的泥沙等难溶性杂质的操作与豆腐制作过程中的(选填字母)原理相同。

    A.磨豆子       B.滤豆渣       C.煮豆浆

    (3)、从图2可知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保护水资源。请你写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
  • 1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载人空间站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空间站里宇航员呼吸消耗O2 , 产生CO2 , 可用如下方法处理CO2

    第①步,利用固态胺系统对CO2进行吸收与浓缩

    第②步,CO2+4H2一定条件__CH4+2H2O

    第③步,2H2O通电__2H2+O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②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电解水正、负两极得到的气体质量比为8∶1 C、电解水得到的H2可以循环利用 D、该方法能够实现氧气的再生
  • 1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度甲>乙>丙 B、t℃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丙>乙>甲 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通过蒸发结晶提纯甲 D、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
  • 15、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①探究MnO2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催化剂 B、②探究氧气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③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D、④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16、苯酚(C6H6O)可用于制染料、合成纤维和农药等。下列有关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苯酚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4g D、苯酚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1
  • 17、分类是化学学习常用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A、盐:FeSO4   NaCl B、氧化物:CaO   H2O2 C、碱:CaOH2   Na2CO3 D、单质:Hg   O3
  • 18、人被有些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而痛痒。下图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可以减轻痛痒症状的物质是

    A、 B、苹果汁 C、萝卜汁 D、肥皂水
  • 19、“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A、NH4Cl B、KNO3 C、CaH2PO42 D、K2SO4
  • 20、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D、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上一页 241 242 243 244 2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