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同学要配制80g质量分数为16%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低于16%,可能的原因是_____。
    A、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称量氯化钠固体时把砝码放在左盘 C、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D、把已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贮存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2)、某同学要将50g质量分数为16%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3)、如图所示是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等质量的X、Y、Z三种物质配制其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多的是(填序号)。

    ②将t2℃时,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仍是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 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⑤⑥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分别是
    (2)、在⑤⑧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
    (3)、“滴水穿石”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理想。从化学视角看,其形成的原理是石头中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结合图示,下列关于碳、氧循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5)、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填空
    (1)、如图是某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拍摄的一组照片,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松花皮蛋主要原料是生石灰、纯碱、食盐、草木灰和水,制得的皮蛋中含大量的碱,生吃时有涩味。图1表示凉拌时加入食醋后可去除涩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②图2是某果农用铁桶配制波尔多液,这种做法不合理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铅蓄电池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其构造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铅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填序号)。

    A.机械能   B.热能    C.化学能

    ②铅蓄电池放电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据此可知,铅蓄电池在放电时,溶液的pH不断(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4、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化学。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视节目《荒野求生》中的生命吸管(如图所示)是一种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的吸管装置,可以除去99.3%的细菌和病毒,但难以除去钙、镁等金属离子。生命吸管(填“能”或“不能”)使硬水软化。家庭中使硬水软化一般采取方法。

    (2)、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丙、丁两种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对于上述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A.属于复分解反应                           B.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D.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 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用好化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回答下列问题:
    (1)、食:自热米饭是一种快餐食品。

    ①上图菜肴包的包装材料是符合卫生标准的铝箔。铝可以压制成铝箔,说明铝具有良好的。加热时将发热用水与发热包白色粉末混合即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保证身体健康,我们应加强锻炼,均衡膳食。樱桃、青菜、胡萝卜中除含水外,都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

    (2)、住:良好的家居环境带来美好的生活。

    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性。

    (3)、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多方便。私家车的制造离不开铁,写出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 6、已知:Cu+2H2SO4(浓)Δ__CuSO4+SO2↑+2H2O,为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及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部分性质,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

    ①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需插入浓硫酸中

    ②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③铜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④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2NaOH+SO2=Na2SO4+H2O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 7、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下列结论:①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②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③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④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只有①④
  • 8、某研究所利用太阳能聚光器获得的高能量进行热化学循环反应制取H2 , 其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Ⅱ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B、该循环过程中涉及到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C、O2具有助燃性,是一种理想的优质能源 D、该循环过程理论上每生成2gH2 , 需补充65gZn
  • 9、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知识渗透在生活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玻璃、陶瓷、水泥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②Ca属于常量元素。中老年人缺钙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

    ③工业上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取食盐

    ④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体液的pH,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本草纲目拾遗》中“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素(C5H7N2O5)是传统中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需密封避光、低温保存。下列有关三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B、三七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C、三七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三七素中含有5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
  • 11、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过滤 C、称量氢氧化钠 D、加碳酸钠
  • 12、推理和归纳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因此物质的性质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B、Na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则Cu(OH)2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因此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 13、空间站里的废水处理系统把航天员产生的废水收集起来,经特殊处理后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处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银离子消毒,此过程发生化学变化 B、催化改变了反应条件,能使反应生成更多的氧气 C、变化①与②的本质区别是水分子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D、经过变化后①的水基本不保留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这样的饮用水属于软水
  • 14、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方法之一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物丁可作燃料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发生改变 C、该反应涉及到两种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11
  • 15、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苏打能作发酵粉,是因为小苏打能与面粉反应 B、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汽油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乳化作用 D、碳酸氢钠可以除去过多的胃酸,是因为发生中和反应
  • 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 B、已是悬崖百丈冰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白玉为堂金作马
  •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实验中,酒精灯火焰上网罩作用

    (2)B实验中,冷碟子底部收集到的黑色物质是 , 说明了蜡烛中含有元素

    (3)C 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此实验中植物油的作用

    (4)D 实验中,玻璃管中的现象是该现象体现了一氧化碳的性质是尾气点燃的目的是

    (5)E 实验中,铜片上有痕迹,黄铜片上没有划痕,得出的结论是

  • 18、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作出猜想】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

    【查阅资料】

    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溶液变红。

    【实验验证】

    小红、小明、小文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1)小红想通过证明反应物减少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按如图实验一所示进行实验,打开瓶盖,迅速将烧杯内的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水溶液为无色,软塑料瓶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小明对小红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补充实验Ⅰ】

    小明按上图实验二进行实验,水溶液变红。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

    (2)小文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仍不严谨。理由是该方案中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水,可能是________,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

    【补充实验Ⅱ】

    (3)小文按上图实验三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塑料瓶内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

    【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最后认为小文的实验方案最完善。

    【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

    【归纳整理】

    (4)对于无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小文的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角度是                  (填字母序号)。

    A. 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来证明B. 通过检验生成其他物质来证明

    【拓展提升】

    探究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5)用温度传感器分别连接装有二氧化碳和空气的烧瓶,待两个烧瓶中气体温度相同时,打开取暖器模拟太阳光对两个烧瓶加热,测得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

    实验表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________(填“越高”或“越低”),吸收热量越多。由此可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 19、两种单质X2、Y2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X2与Y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3:2 D、该反应生成了2种物质
  • 20、

    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NaOH溶液能吸收CO2

    【提出问题】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实验猜想】

    (1)猜想1:只有CO2;猜想2:只有(填化学式);猜想3:含有CO和CO2

    【实验探究】根据CO和CO2的性质,课外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探究。

    【观察分析】

    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中有CO2

    (2)有两处实验现象能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CO。

    现象1: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填“变浑浊”或“不变浑浊”),E装置中石灰水出现浑浊。

    现象2:D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3)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4)如图,兴趣小组同学另将5g气体产物从a处通过足量灼热的CuO(假设完全反应),在b处收集反应后的气体,测得反应后气体的质量比原来增加32%,则原气体产物中CO的质量为g。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猜想3成立。

上一页 594 595 596 597 5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