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好(shì)    堡(lěi)    油(zhà)    隔(jiàn) B、(luè)    数(luò)    背(jǐ)    屈(wěi) C、(qiè)    搭(chéng)    然(qiǎo)    估(liang) D、潮(zhǎng)    烟(cuī)    饱(lǎn)    头(zhěn)
  • 2、读亮亮这一学期的成长经历、完成练习。

    语文书是我的向导。我跟随语文书走进了鸟的天堂、见证了 bú jì  qí shù;的乌儿在那栖息,忽飞忽落的乌儿真让人 yìng jiē bù xiá;,欣赏了那站在清水田里shēn duàn;优雅的白鹭,整个的田仿佛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那yì jìng;真叫人心旷神怡。

    语文书是我的朋友。我从书中读懂了“敏而好学,____”的为学之道;了解了花生那不ài mù____虚荣的品质,它总会让我想到那些____的人;结识了         的廉颇,他到蔺相如门上fù jīng qǐng zuì____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也从中感受到了赵国文臣武将 tóng xīn xié lì____保卫国家的决心。

    语文书是我的人生导师。我在“____,____”的诗句中读到了陆游因不能看见祖国统一的悲痛:在(5)“____,____”的诗句中读到了林升对当朝统治者的追问;在“____、____”的诗句中读到了龚自珍盼望杰出人才出现以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深刻地明白不能饱食终日,不能忽视一分一秒的道理,正所谓“____”。

    (1)、根据拼音写词语。
    (2)、根据你的理解、在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词语或句子。
    (3)、亮亮最喜欢下图的书法作品,你认为说法有误的是(    )。
    A、这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九成宫醴泉铭》 B、该作品是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 C、作品整体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D、作品字体上紧下松、笔画圆劲均匀、粗细一致
    (4)、请将亮亮最喜欢的古诗《观书有感》(其一)写下来,完成书法作品。

  •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发生的变化。如,环境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变化?

    要求:叙述清楚,语句通顺,400字左右。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 4、阅读理解

    崂山的来历

    很早以前,东海滩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并没有山。草原上,四十八个村的村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捕鱼捞虾、种地打粮、放牛牧马,幸福极了。

    可是,有一年突然来了一只巨鳌,它不仅搅得东海不得安宁,还经常卷着大浪蹿到岸上。渔船被掀翻了,庄稼被淹没了,牛马被卷走了,房屋倒塌了……从此,人们的笑脸再也不见了。海边的村里有对兄妹,哥哥叫大智,妹妹叫大勇。他俩看到巨鳌祸害乡亲,非常气愤。

    一天,巨鳌又卷着大浪扑来,兄妹俩抓起鱼叉拿起弓箭,勇敢地迎了上去。可是没有制服巨鳌。为了找到制服巨鳌的办法,兄妹俩决定去向高人求教。告别乡亲,他们跨过几十道河,越过几十道岭,翻过几十座山,有一天遇见了一个白须、白发、白眉毛,穿着白衣衫的老人。

    老人听了他们的话,说道:“用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成的绳子,能拉动巨鳌;用万人凑的铁打的万斤重的鱼钩,能钩住巨鳌;用万人攒的牛皮和万斤草做的假牛,能引得巨鳌上钩;力能移山的人,能把上钩的巨鳌拉上岸制服。

    听了老人的话,兄妹一齐跪下求教怎么才能找到这样的人。老人说:“你俩真有心除害的话,就背我走上一千里。巨人自然就出现了。”

    大智二话没说,立刻背起老人往家乡走去。老人非常重,但大智一直咬牙坚持。他每走一步,身子就长高一些;每走十步,就觉得力量增了几分。就这样走了五百里,大智已经力能移山了。大勇背着老人继续走,走满五百里时,就变成了力大无穷的巨人。

    回到家乡,兄妹俩带着乡亲们备齐了万人绳、万人钩和大草牛,将巨整拖出水,钉在了岸上。被制服的巨鳌和大智、大勇一起化成了整山,也就是崂山。现在崂山著名的巨峰和美人峰,传说就是这对兄妹的化身。

    (1)、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写在横线里。

    ①没有任何忧虑。

    ②形容力量很大。

    (2)、文中的兄妹俩为什么要制服巨鳌呢? 
    (3)、制服巨鳌需要哪些东西? 

    鱼叉
     

    弓箭
     

    万人绳
     

    万人钩
     

    渔船

    大草牛

    老人

    大智

    (4)、读了短文,你觉得兄妹俩具有怎样的品质? 
  • 5、阅读理解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____落以后,____去小枝小叶,____上几天太阳,____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把下面的动词恰当地填在文中横线上。

    (2)、从选文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缠”字,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
    (3)、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一年四季桂花树都香气浓郁,人们常年都能闻到。 B、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C、说明了桂花的香气已不受四季的束缚,既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D、“浸”字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持久。
    (4)、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话饱含了怎样的情感? 
  • 6、语言实践。

    《落花生》一文中,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你看到下面的事物,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梅花    蜜蜂    路灯

  • 7、课内填空。
    (1)、《题临安邸》一诗中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的丑恶行径的诗句是:
    (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的散文诗。
    (3)、《少年中国说》(节选)的作者是 , 他用“故今日之责任,”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的观点。
    (4)、“我劝天公重抖擞,”出自龚自珍的《》。
  • 8、按要求完成句子。
    (1)、圆明园建筑宏伟。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2)、将军说:“我就在晚饭后来看。”(改为转述句)
    (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 9、把下面的俗语和相应的成语连起来。

    吃水不忘挖井人

    前怕狼后怕虎

    盼星星盼月亮

    打开天窗说亮话

    鼻子都气歪了

    望眼欲穿

    直言不讳

    气急败坏

    饮水思源

    畏首畏尾

  • 10、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填空。
    (1)、

     

     

     

    安居  

    (2)、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后成了好朋友,保卫赵国。
    (3)、在歌友大赛中,业余的歌手竟然击败了多数职业选手,真叫人
  • 11、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哥哥严于律己,没有任何不良____。

    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不但构思____,而且立意新颖,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A、爱好   精巧 B、嗜好  精致 C、爱好   精致 D、嗜好   精巧
  • 12、下面故事不属于民间故事的是(   )。
    A、《八仙过海》 B、《田螺姑娘》 C、《完璧归赵》 D、《列那狐的故事》
  • 13、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并完成练习。
    “履”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履”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鞋;②踩,走;③脚步;④履行。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履”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⑴天戴其苍,地其黄。
    ⑵作为合同的签署方,我们必须约并按时交付产品。
    ⑶今天是大年夜,不少人步匆匆,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 14、读拼音,写词语。
    (1)、这场zāi nàn使我们的村庄面目全非, sǔn shī惨重。
    (2)、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要学会勇敢地jùjué , 不能dǎn qiè
    (3)、游隼fǔ chōng的速度比陆地上的奔跑 guàn jūn猎豹快多了。
  • 15、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pǐng)    宽(chuò) B、(màn)    半(mǔ) C、落(suāi)    言(huǎng) D、(chéng)    礼(hūn)
  • 16、请选择一位你熟悉的老师,想一想他(她)有什么突出的特点,选择一两件能突出他(她)特点的事情写一写。提示: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美观,不写错别字;不少于400字。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包公铡了不认发妻的驸马陈世美,皇上怀恨,借个名便把他削职为民。就算这样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      商议一阵。最后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②包公被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当日就动身离京回老家。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在后面盯梢。

    ③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来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的瓜藤上西瓜长得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和包兴大口地吃了起来。两个鬼鬼祟祟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④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说:“吃瓜给钱,那还有啥说的。”

    ⑤傍晚,包公住到镇上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米饭里掺了不少未脱壳的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往外挑。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⑥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也没有浪费。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 ____也挑不出,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⑦两个太监跟了一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就是没法给包公安个罪名,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京复命。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都说:毒不过皇上,奸不过太监,清不过包公。

    (1)、文中画线的俗语分别可以用下面哪个成语替换?选一选,填入文中横线内。(填序号)
    A、面面相觑 B、吹毛求疵 C、窃窃私语
    (2)、快速阅读短文,简要概括短文内容。
    (3)、带着“太监打算给包公安哪几项罪名”这个问题快速阅读短文第③~⑥段,完成下面表格。

    罪名

    地点

    包公的做法

    太监的表现

    偷西瓜吃

    镇上客栈

    大眼瞪小眼

    (4)、从这个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具有的美好品质。
    (5)、两个太监回京之后会如何复命呢?请发挥想象把这个简略的情节写得更具体。
  •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实施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生灵横遭杀戮,扬子江水血浪翻滚。六朝古都成了人间地狱,昔日繁华化为灰烬。这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祭文(节选)

    梁折,百镇荡平 , 千乡闻哭 , 遍地哀鸣。

    刀亡枪杀,不论军民,奸淫掳掠,丧尽良心。

    朗朗书声,为之顿绝,哀哀母号,泪有血痕。

    夫妻骤离,邻家同死,妇孺无别,老幼无分。

    【材料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的和平大钟,其钟架的设计一气呵成。钟架上的三根黑色三棱柱代表数字“3”,五个褐红色的圆圈意为5个“0”,中间悬挂大钟的梁设计成一个倒下的“人”字形,整个钟架设计寓意为南京大屠杀中倒下的30多万遇难同胞。

    (1)、下面对三则材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真实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的历史事件。 B、材料二从侵华日军的残暴行为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两个角度描写了南京遭受浩劫的情景。 C、材料三介绍了和平大钟的建造背景及具体建造时间。 D、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① “六朝古都成了人间地狱,昔日繁华化为灰烬”中的“六朝古都”指北京。

    ② “夫妻骤离,邻家同死,妇孺无别,老幼无分”这段祭文强调的是大屠杀中不分男女、不分老幼都被残害,这是何等残酷!

    ③悬挂大钟的梁设计成一个倒下的“人”字形,旨在告诉人们大屠杀使30多万人遇难,令人触目惊心。

    (3)、下面名句中,与材料三关联不大的一项是(   )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D、知耻而后勇。
    (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读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时想到的画面。
  • 19、阅读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选文从这两个方面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句,在文中起的作用。
    (3)、选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这样写与题目“圆明园的毁灭”冲突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20、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在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之时,总会有爱国之士奋力呐喊。看到南宋官员们苟且偷安、醉生梦死,林升发出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质问;面对沉闷的社会局面,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呼唤。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