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单元培优卷B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阶段综合提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培优卷B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培优卷B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 部编版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 我上学了2.爱我们的祖国 同步练习
-
1、小练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请你选择一处风景,从这三个方面去写一写,向同学们分享诗词之外的自然之美。
-
2、课外古诗阅读理解。
题金陵渡①
[唐]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② ,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③里,两三星火④是瓜州⑤。
【注释】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②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③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④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⑤瓜洲: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1)、解释字词。①津:
②宿:③行人:
④可:(2)、这首诗的诗眼是。(3)、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的“斜”字能否换成别的字?为什么?(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请用波浪线画出本词中通过嗅觉和听觉两方面来捕捉夏夜特征的句子。透过这些景物,我展开了想象,听到了 , 看到了。(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法。下列诗句所采用的写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所描写的意境与下列诗句中的极为相似。(将诗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3)、将本词与《宿建德江》进行了比较联读,你会发现这描写的内容有相同点,但情感和主题有所不同。涵涵与畅畅进行了讨论,请补全对话。涵涵:本词和《宿建德江》都描写了月夜景色,如果“江清月近人”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用一个“”字来表达,那“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就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因为。
畅畅:我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字来写的。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创作的。而且结合生活经验,只有心态的人才能在平淡生活中挖掘出常见景物的美丽。
-
4、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请提炼信息概括画作,并挑一幅写写你“看”到的画面。
我最喜欢 图,我仿佛“看”到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 B、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从下雨到天阴又到天晴的天气变化。 C、这首诗第三句中的“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去的动态。(3)、在望湖楼,小涵还能看到诗句( )所描绘的景色。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5、按诗词内容填空。(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 “西江月”是 , “夜行黄沙道中”是 , 作者是代词人 , 字 , 号 , 在词坛上与并称为“苏辛”。(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的变化情景。作者是代诗人 , 他与、并称为“三苏”。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望着那一轮圆月,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他的词:“但愿人长久,。”(3)、“ , 江清月近人”是《》一诗中的诗句,作者是代诗人 , 他是一位诗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6、按要求完成练习,从不同角度赏析诗句。(1)、想象画面:根据下面的图片及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孟浩然《宿建德江》——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由关键词语体悟情感。
①题1中,孟浩然的两句诗中的“”和“低”、“”和“近”相互映衬,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心情。
②题1中,辛弃疾的两句词以动写静,用、等动景衬托了夏季月夜的。同时词人从“”联想到了以后的丰收之景,写出了乡村夏夜的 , 以及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宿建德江》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用一个“愁”字贯串全诗。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将一场突然而至的秋雨写得十分生动。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的羁旅之思。
-
8、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移舟泊烟渚(水边) B、明月别枝惊鹊(横斜的树枝) C、望湖楼醉书(书本) D、旧时茅店社林边 (陈旧)
-
9、下列诗(词)句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10、读拼音,写同音字。
【chán】 夜半,月影娟,夏齐鸣,师静坐,时光慢慢流淌。
【dé】 谁言寸草心,报三春晖。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què】 电影开场了,场内鸦无声,主角精彩的演绎令观众们忘了此刻置身于何地,沉迷其中,首映结束,好评如潮,这部电影一下声名起。
-
11、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1)、移舟泊(bó pō) 烟渚(zhě zhǔ), 日(暮 幕)客愁新。(2)、卷(juàn juǎn)地风来忽吹散(sǎn sàn),(望 忘)湖楼下水如天。(3)、旧时(矛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jiàn xiàn)。
-
12、文学性阅读。
文艺演出
陆鹤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都叫他秃鹤。由于小小年纪就秃了顶,让他总免不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当学校的文艺演出需要一个秃子角色而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时,秃鹤挺身而出。
他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小姑娘,快快长,长大了,跟连长,有得吃,有得穿,还有花不完的现大洋……“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
《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接下来,掌声不断。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桑乔校长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
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在与纸月周旋时____一个凶恶____一个善良____一个丑陋____一个美丽____对比得十分强烈____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问谁,谁也不知道秃鹤的去向。
“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校长说。
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桑桑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桑乔校长拍了拍他的肩:“走,回家了。“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选自《草房子》,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①周旋:
②胸有成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3)、给第7自然段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①秃鹤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演出的季节是冬天,他演出的对手是纸月。
②“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加点的词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秃鹤勤奋认真。
③画线句是对秃鹤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
④演出结束后,大家没有立即找秃鹤庆祝,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秃鹤觉得不受重视,哭了。
(5)、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秃鹤的成功演出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一谈。 -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南沙G3路公交线路图
材料二 地铁4 号线路图
(1)、文学社邀请李老师到广州外国语学校参加活动。李老师住在东涌,她要在早上9:00点前到少年宫。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她应该先选择乘坐(交通工具),从站出发,到站转乘公交,然后坐站路到广州外国语学校站。(2)、小语打算回家跟妈妈商量,希望她同意自己加入校园文学社。如果你是小语,你会怎么说服妈妈支持你呢?(至少两点理由) -
14、文言文阅读。
画龙点睛
张僧繇(yóu)①于金陵②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③。“人以④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⑤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⑥在。
[注释]①张僧繇:南朝梁吴人,著名画家。②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③去:离开。④以:认为。⑤破:击破。⑥皆:都,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人以为诞 ②须臾 , 雷电破壁
(2)、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3)、下列对“画龙点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龙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画得太像就会飞走。 B、画家绘画技巧再高明,也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有所提升。 C、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D、说明画龙不能画眼睛,画眼睛就会变成真龙飞走。(4)、下列成语与“画龙点睛“不同类的一项是( )。A、余音绕梁 B、点睛之笔 C、妙笔生花 D、栩栩如生 -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美好画面,令人神往。“在天底下, , 而。……这种境界,既 , 又 , 既 , 又想坐下。““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深蓝的天空中挂着 ,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殖……“(2)、自然万象,皆可成诗词。羁旅夜泊,孟浩然这样写月:“野旷天低树,。“月明星稀,辛弃疾这样写月:“ , 清风半夜鸣蝉。“黄河滚滚,刘禹锡不禁浮想联翩:“如今直上银河去,。“庭院幽幽,王安石记录下这样的画面:“ , 花木成畦手自栽。“(3)、爱国情感,心间永存。《七律·长征》的首联“ , “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曹植的“ , 视死忽如归“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精忠报国的志向;鲁迅的“惟有 , 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
16、巴黎奥运会期间,小明的爸爸只要一看到有足球赛,就非常投入地观看比赛。试着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投入。
-
17、补充句子,构成排比句。
祖国是伟大的母亲。河流是她甘甜的乳汁,田野是她 , ……她无私地养育着无数华夏儿女。
-
18、《高山流水》缓缓响起,小南想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优美的琴声。请你补充下列词语,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补充下列词语。
字正腔
余音绕
轻歌舞
排山海
黄钟大
技高一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一曲《高山流水》 , 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
19、根据读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因为“开卷有益,读书有乐“,“全民阅读“已经连续十次被写入zhèng fǔ工作报告。读书,能增长见识,帮助我们解开心中的gē da , 让我们更加聪明líng lì。读书,还可以改变心情。当情绪jǔ sàng时,多读读kāngkǎi激昂的文字,我们就会心潮péng pài。
-
2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讲时可利用停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B、《开国大典》中写阅兵式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 C、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要逐字逐句地读。 D、《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