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 的速度行驶100s,紧接着又以20m/s 的速度继续行驶了1000m。求:
    (1)、该汽车在前100s 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 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2、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推测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 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vAC=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 4、刻度尺和停表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图中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为cm , 停表测量的时间为s。

  • 5、琵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弹拨长短、松紧相同琴弦时,大弦(粗)和小弦(细)发出声音的一定不同,人们根据可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两空均填声音的特性)。
  • 6、小明和妈妈在桂博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若共骑行2.7km路程,用了0.15小时,则平均速度为km/h,合m/s。
  • 7、小明使用同一刻度尺测了四次同一铅笔的长度,测量值为18.68cm、18.66cm、18.67cm、19.67cm,则这支铅笔的长度应记为cm,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8、成语故事《刻舟求剑》中,舟上的人上岸后在岸边捞不到剑,是因为人和舟在靠岸的过程中,剑相对于舟是的,而舟上的人相对于舟是的。
  •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时,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D、“响鼓也需重锤敲”,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 10、自然界中的声现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人类,动物中也有不少是利用声的高手,而且,有些动物利用的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关于这些听不到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C、蝙蝠可以用来确定目标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D、既然听不到,就不会成为噪声,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 11、下列有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发出的超声波有时也可以被人耳听到 B、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C、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总是340m/s
  • 12、下列关于速度公式v=st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就越长 C、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所用的时间就越少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
  • 1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甲、乙运动时间之比为( )
    A、2∶9 B、2∶1 C、9∶2 D、1∶2
  • 14、下列物体的尺度最接近20cm的是( )
    A、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 B、一块学生用橡皮擦的长度 C、一本物理课本的厚度 D、一支粉笔的长度
  • 15、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 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小球在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A、 B、 C、 D、
  • 16、蝙蝠与测速仪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 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发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

    (1)、频率高于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2)、蝙蝠用来接收反射回来超声波的器官是(    )
    A、眼睛 B、耳朵 C、鼻腔 D、嘴巴
    (3)、如果图乙和图丙中的 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0.5s,  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次超声波,图丙中 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 t1=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反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m;
    (4)、图丙 p2n2之间的时间间隔 t2小于 p1n1之间间隔t1 , 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
    A、静止 B、向左运动 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
  • 17、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高速收费站建有ETC 专用通道,专用通道需要汽车装ETC 卡(如图甲所示)。如图乙所示是 ETC 专用通道示意图,当汽车进入ETC 卡读器识别范围的时候,卡上的信息被读取,同时栏杆机将横杆抬起,汽车无需停车就能费,这大大节约了通站时间。

    (1)、汽车在运动时ETC 卡相对于汽车是的,相对于地面是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2)、汽车通过 ETC 通道的过程(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机械运动。
    (3)、某一ETC 通道,栏杆机距ETC 卡读取器10m,横杆在位置一(如图丙所示)时距地面高度1.2m,栏杆机启动后横杆水平段沿竖直方向以0.2m/s的速度匀速抬起。某人驾驶一台车高为1.6m的SUV车通过该ETC 通道,在距离ETC 卡读取器5m时车辆信息被读取,同时栏杆机将横杆抬起。请你运用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 SUV车匀速顺利通过通道的最快速度是m/s, 合km/h。
    (4)、某市郊区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上标记着“限速40”和“距收费站2km”的字样。如果此时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该车(选填“有”或“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照这样的速度行驶,再经过s汽车就可以到达收费站。
  • 18、一辆汽车以 20m/s的速度向一座山崖行驶,司机经过某处时鸣笛,4秒钟后听到回声.(当时声速为340m/s)求:
    (1)、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行驶的路程?
    (2)、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3)、鸣笛处距山崖的距离?
  • 19、小明坚持每天运动锻炼身体。某天,小明先以2m/s的速度慢跑了1000m,然后以5m/s的速度跑了500s。求:
    (1)、小明以2m/s的速度慢跑时所用的时间t1
    (2)、小明本次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
  • 20、自制水瓶琴,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选填“音调”“响度”“音色”),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和水”)的振动,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 ,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