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该把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2)、某次实验情景如乙图所示,发现要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向下的拉力将超过其量程,为了完成实验,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向左移动钩码的悬挂点 B、向右移动测力计的悬挂点 C、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D、向右移动平衡螺母(3)、小明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从水平位置缓慢转过一定角度,如图丙所示,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在探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测量和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物理量,在进行多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选填“可以”“不可以”)同时改变多个量.进行探究测量,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5)、探究完杠杆平衡条件后,小英同学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杠杆:a.在农村老家她发现一种“舂米对”的古代简单机械,它的实质是一种杠杆,其示意图如图丁所示。使用这个装置时,人在A端用力把它踩下后立即松脚,B端就会立即下落,打在石臼内的谷物上,从而把谷物打碎,用力将它踩下去的过程中,动力是(它的重力/脚踩的力),脚松开到打在石臼内的谷物时,它的重力是(动力/阻力);
b.桔槔是我国古代的取水工具,如图戊,在井边竖一根树杈,架上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绑上大石头,另一端系绳和水桶,简化图如图己,若水桶盛满水后,为减小人向上提水的拉力,根据拉杆的平衡条件,可以(选填“增大”或“减小”)石块的质量或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杠杆的支点。
-
2、如图所示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桔槔汲水的简化图,桔槔的支点为O , 请画出杠杆上A点受到的拉力的力臂。
-
3、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悬于O点,力F作用在B端,重为25N的物体悬挂在A点,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10N,若BO=3AO , 则拉力F的大小为N(摩擦忽略不计)。
-
4、如图所示,小明想用撬棒把地上的大石块撬起,他沿斜向上方向用力,此时撬棒的支点在(选填“A”“B”或“C”)点。撬动大石块的过程中,小明对大石块做的功是(选填“有用”“额外”或“总”)功,对撬棒做的功是(选填“有用”“额外”或“总”)功。
-
5、如图所示工人师傅用沿斜面(长4m,高1m)向上大小为600N的推力F , 将重1800N的货物从斜面底端匀速推至顶端,用时8s。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推力F做功的功率为 , 货物受到斜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
6、如图所示,水平地面点两侧粗糙程度不同,物体一直受到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经过点开始计时,每经过相同时间,用虚线框记录物体的位置。物体在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段做功分别为、 , 功率分别为、 , 则( )A、物体在段的速度大于段的速度 B、物体在段受到的摩擦力大于 C、 D、
-
7、如图所示,表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的几种方法,其中最省力的是(动滑轮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A、
B、
C、
D、
-
8、如图所示,林雨将两只鸡蛋举高1米,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01J B、0.1J C、1J D、10J
-
9、 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2025年夏秋季节,宿州市连续高温和干旱十年一遇,两户农民在秋季育大油菜苗时,撒播大油菜籽后浇透水,再用黑纱网或者广告布盖上,第四天傍晚再揭去黑纱网或者广告布.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用黑纱网或者广告布盖上的好处.能否用塑料薄膜盖上?为什么?(相关生物知识提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
-
10、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 , 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图乙中的图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填字母).
-
11、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1)、把陶土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试管内的固体粉末.(2)、加热到第5m in时,海波的状态为.(3)、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该物质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过程需要.(4)、由图乙可知,海波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所以海波是.
-
12、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1个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 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填“甲”或“乙”),理由是(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形成的.
-
13、2024年9月19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9、60 颗北斗导航卫星,如图所示,在火箭升空时,发射架下的大水池周围腾起了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火箭升空时,以火箭为参照物,搭载的卫星是(填“运动”或“静止”)的.火箭是以液氢、液氧作为燃料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低温度和的方法使气态氢、氧变成液态氢、氧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
14、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模具和糖水制作冰棒来解暑,他将装有糖水的模具放入冰箱的冷冻室,经过一段时间后,糖水(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棒.当他将模具从冰箱中取出后,发现模具侧壁附着一些细小水珠,这些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物态变化过程需要热.
-
15、自然界中不少高山冰川就是大江、大河的源头,河流及渗入土壤、植物中的水分会通过升腾到空气中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到一定程度后又降落回地面,这就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大致过程.(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16、琅琊古城展演的《国秀·琅琊》剧目,让观众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触摸琅琊璀璨的历史画卷,在重现诸葛亮借东风的场景时,舞台的烟雾效果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使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所致.
-
17、早在夏朝时期,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青铜器是通过将高温铜水倒入泥模中,待铜水冷却后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制成的.
-
18、“白露”是秋天的第3个节气.“白露”后,昼夜温差较大.小红用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白露”后某天昼夜气温,示数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图甲的温度计示数是℃;这一天昼夜温差是℃.
-
19、如图所示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使用气象飞机喷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放热的原理 B、乙图中,在结冰的道路上撒盐,是为了升高冰雪的熔点 C、丙图中,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后再放入冰箱,是为了减缓水分的蒸发 D、丁图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
20、观察如图所示的物体的熔化图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为非晶体熔化图像 B、10min时物体属于液态 C、该物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30min D、该物体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