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华同学为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电路,她在学校实验室找来了如下一些实验器材:电压恒为3V的电源,一个开关,阻值分别为10Ω、50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1A”字样。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连接完整;
    (2)、在连接实验电路时,小华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在实验测量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3)、小华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发现电流表指针正常偏转,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发生这种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4)、故障排除后,小华先把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读出电流表示数后,断开开关,她直接拆下10Ω的电阻,改换成阻值为20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示数是V,要完成这次实验,接下来她应将变阻器滑片向端(左/右)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V;
    (5)、小华解决了上述问题后,完成了实验,利用收集到的多组数据。作出了如图丁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关系图像,得出了结论
  • 2、为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在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A、B两种液体,并且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应向两个烧杯中加入(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A、B两种液体: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使两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反映的;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选填“A”或“B”)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用其中一种液体来做机器的冷却剂,用(选填“A”或“B”)液体效果比较好;
    (4)、若液体B是水,则液体A的比热容为J/kgc =4.2×103J/kg
  • 3、在标准大气压下,使用煤气灶将20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水吸收的热量是J,若不计热量损失,此过程需要完全燃烧kg的煤气。[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 煤气的热值q=4.2×107J/kg]
  • 4、如图所示,是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某一冲程示意图,它表示的是冲程,能量转化是。若该汽油机飞轮转速为3000r/min,则汽油机每秒完成个冲程,对外做功次。

  •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圆圈是电流表或电压表,各元件和各部分连接均完好,闭合开关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灯并联,则乙表的示数一定为甲表的两倍 B、若甲、乙、丙三表为同种电表,则两灯都不亮 C、若甲为电压表,乙、丙为电流表,则两灯都亮 D、若两灯串联,则甲、乙为同种电表,且甲、乙两表示数相同
  •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为6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先闭合开关S1 , 再闭合S2 , 则电压表示数会不变 B、若只闭合开关S1、S2 , 能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右端 C、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右端,再只闭合开关S1 , 则电压表示数为6V D、若先闭合开关S1、S2、S3 , 再断开S3 , 保持滑片在中间位置不变,电压表和电流表A2的示数之比不变
  • 7、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灯泡不亮,只有一个表有示数,且故障只发生在电阻R或灯泡L上。交换两个电表位置后,两个表的示数和未交换前相同。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灯L短路 B、一定是电阻R短路 C、可能是灯L断路 D、一定是灯L断路
  • 8、如图甲所示,闭合开关后两只电压表V1和V2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电源和灯L2两端电压分别是(  )

    A、8.5V 1.7V B、8.5V 6.8V C、6.8V 1.7V D、1.7V 6.8V
  • 9、将A、B、C、D四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用丝线挂在水平横杆上,如图所示。已知C带负电,则其余三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

    A、A、B一定带异种电荷,D带负电 B、A、B中只有一个带电,D带正电 C、A、B均带正电,D带负电 D、A、B均带负电,D带正电
  • 10、如图所示,对于各图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①图甲: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了脱脂棉的内能,达到了脱脂棉的燃点,脱脂棉燃烧

    ②图乙:瓶塞跳起时,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③图丙:A带正电荷,B不带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接触两验电器金属球时,瞬间电流方向为从A向B

    ④图丁:把房卡插入槽中房间才能有电,房卡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1、初温相同的甲和乙两种物质,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4:1,质量之比是2:3,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是2:1,则甲升高的温度与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3:4 B、4:3 C、3:8 D、8:3
  • 12、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0℃的水凝固成0℃的冰后,温度不变,内能减小 C、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 13、下列物理量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220V B、教室里空调工作的电流约10A C、一节新的干电池电压为2V D、实验用的小灯泡电阻约200Ω
  • 14、小深在网上了解到更多有关雪花的知识,发现了一篇颠覆常识的文章。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雪花落水毫无声响。但是在一期《自然》杂志上,几名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雪花落水有声。

    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 50000Hz到2×105Hz之间,这些声响令海豚异常烦躁。然而这些声响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刚开始有人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的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经研究发现在下雨时水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并且下雨时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与气泡的振动状况协调一致,从而证实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

    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经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科学家们没有轻易相信,因为雪花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但是他们还是尽力寻找证据。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在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主要来自石头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大自然是何等奇妙!对投身科研的人而言,追寻真理的道路虽充满坎坷,却蕴藏着难以言喻的充实与喜悦。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属于(选填“超声”或“次声”),对于人类(选填“是”或“不是”)噪声。
    (2)、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 , 从而产生声音。
    (3)、人们不易听到打水漂发出的声响,但可以清晰听到瀑布的震响,是因为(填声音的特性)不同,它的单位是
    (4)、用声呐可探测到鱼群的确切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大”或“小”)。
  • 15、为了更清晰地观察雪花,小圳回到家后搜集资料尝试自制雪花。

    雪花的形成过程,就是晶体结晶的过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定的湿度,即足够的水蒸气;第二要有结晶核;第三要低温环境。

    以下是制作雪花的过程。

    第一步:向玻璃瓶中哈气,是为了增加瓶中的湿度,使瓶中有足够的水蒸气(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蒸气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蒸气变成水滴或冰晶。

    第二步:把两根鱼线绑在一块橡皮上,通过橡皮把两根鱼线悬于瓶中,两根鱼线就是制作出雪花所需的结晶核。没有凝结核的话,地球上就很难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微小固体颗粒。

    第三步:在瓶子的四周放置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这是为了满足形成雪花的第三个条件。

    (1)、俗话说:“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在北方冬天出现雾,往往是下雪的前兆,因为雾像一层保温被,能阻挡地面热量散发。雾主要满足了雪花的2个形成条件(选填“一和二”“一和三”或“二和三”)。
    (2)、玻璃瓶内水蒸气生成雪花的过程属于(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
    (3)、以下概念与露点差异最大的是(    )
    A、沸点 B、凝固点 C、起点 D、着火点
    (4)、第三步为什么能满足条件三?因为。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态变化与此相同?请举一个例子:
  • 16、进入滑雪场,里面热闹非凡,不时传来尖叫声。如图甲为某个声音的波形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响度不变,音调是图甲2倍的波形图。
  • 17、小圳从滑雪场出来时,发现眼镜上蒙上了一层“白雾”。小圳回想起前两天坐车去珠海时,车内开着冷气,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凝结水雾干扰驾驶员视线,影响驾驶安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车内空调温度调低一些可以缓解这种现象 B、起雾过程需要吸热 C、雾消失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D、水雾出现在车外一侧
  • 18、休息时他们吃着自带的巧克力补充能量。发现巧克力在寒冷的环境下相对于在炎热的户外会变得更硬,这是因为它发生了( )
    A、凝华 B、凝固 C、熔化 D、汽化
  • 19、小圳想为家人煮饺子,可惜失败了 (如图甲)。如何煮出不粘连不破皮的饺子呢?奶奶根据多年经验给出以下建议:①加一小勺油;②加一小勺盐;③三滚三冲(水开后加冷水)。

    盐水浓度/%

    0

    2

    4

    6

    8

    10

    12

    沸点/℃

    99

    99.3

    99.6

    100

    100.3

    100.6

    101

    (1)、小圳分析“加一小勺盐”能使饺子吃起来更加劲道,可能是因为水加盐后,水沸腾时温度没那么高,不容易把皮煮烂。他查阅到如表乙所示的资料。

    根据资料,你来判断小圳的猜想正确吗?。你的依据是:

    (2)、煮饺子要“三滚三冲”,即水沸腾后加几次凉水。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提高水的沸点 B、水汽化后变少,需要增加水量 C、降低水温,避免饺子煮破皮 D、加快水的汽化速度
    (3)、小深认为“三滚三冲”不是最佳方法,该方法消耗更多燃气,还耗时。她的依据是:。“三滚三冲”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小深提出还可以通过的方法达到相似的效果。

  • 20、煮饺子前,需要先烧开一锅水

    (1)、掀开锅盖时,如果不小心被水蒸气烫伤会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原因是。此时大量“白气”扑面而来,这些“白气”其实是(选填“水蒸气”“小液滴”或“小冰晶”)。
    (2)、小圳听到锅里传来沙沙声,他由此判断水烧开了,奶奶却说“水响不开,水开不响”。小圳认为还可以通过观察水中气泡的情况来判断,沸腾时的气泡应如图甲的(选填“A”或“B”) 。
    (3)、小深觉得用温度计测量后再判断更科学,其操作如图乙所示,请指出她的操作的不当之处:
    (4)、小深将温度计正确放置后,测出此时锅内水的温度如图丙所示,示数为℃。根据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丁,由图像可知: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特点是。此时环境的气压标准大气压(选填“低于”“高于”或“等于”)。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