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国古代所有朝代都没有出现过以“中国”为国名的朝代,却又都以中国为通称。据初步统计,《清实录》(清代官修史料汇编)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615次,其中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的有1477处。不同时期出现次数统计如下。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咸丰

    同治

    光绪

    63

    60

    41

    173

    306

    283

    605

    据此可知清朝( )

    A、民族之间深度交流交融 B、疆域观由传统走向现代 C、民族平等获得广泛认同 D、多民族中国观意识加强
  • 2、 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 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 3、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 4、《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C、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D、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自轮船(洋务企业的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奎润等认为洋务运动产生的恶果。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康有为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 6、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指出材料二中“新儒学”所属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哪些“时代气息”,并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7、“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 8、下表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类型

    统计总数/家

    资本总数/元

    工人人数/人

    国人创办企业

    90

    25 126 895

    60 000

    外国在华企业

    16

    4 829 000

    34 000

    中外合办企业

    1

    629 370

    A、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 C、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 9、 19世纪 60年代,因为社会的大破坏,国家税收的减少,大量人口的丧失,故清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地方社会随即发挥了非凡的动力,诸如慈善、治安、防卫、宗教等工作,社会便在此种动力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力量削弱 B、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 C、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D、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
  • 10、 清代,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处的这种设置( )
    A、便利了皇帝的控制 B、说明国家财政紧 C、意在培养廉洁作风 D、增强了行政保密性
  • 11、 明末清初知识分子方以智熟悉多种西学,著有《物理小识》《东西均》等,主张关注世界大势,讲究经世致用。再有方中通“通西洋数学,有《数度衍》等”。这反映明清之际( )
    A、西学东渐打开中国人的视野 B、知识分子开始师夷长技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中方西方文化走向融合
  • 12、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则进一步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译意: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绝对真诚的本心)。……纵出自圣人……,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二位学者反对格物致知与儒家经典 B、儒学思想体系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C、城市市民阶层兴起促进儒学普及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儒学体系崩溃
  • 13、 明朝政府规定,建州、海西女真的入贡时间为每年的冬季;野人女真因为所居偏远,入贡时间不定。负责这一规定落实的地方机构是(   )
    A、奴儿干都司 B、行都指挥使司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 14、 1265年,忽必烈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兼任宣政院的主要官员。另外忽必烈也册封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布顿派的一些高僧,并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忽必烈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C、促进了西藏内部的统一 D、开启了西藏封建化进程
  • 15、南宋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
    A、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B、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 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 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
  • 16、下表所示是宋代政府的税收情况。造成庆历五年税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税目

    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

    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A、经济重心南移 B、赋税标准不断提升 C、商品经济发展 D、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 17、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 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 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 18、《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 )
    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 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
  • 19、下图为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所作安史之乱前后官员(有入仕方式记载的1561人)入仕方式图,入仕方式从图形的12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为荐举、授官、荫庇、军功、科举、归降、其他共七类。分析可知唐代( )

    A、选官的方式呈现多元性 B、社会动荡推动科举进步 C、主要依靠科举入仕为官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开放
  • 20、 唐玄宗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逐渐让翰林院学士成为内相。据此可知,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 )
    A、造成了宰相人数的剧增 B、否定了中书门下的存在 C、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 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上一页 757 758 759 760 7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