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评价唐宋文学时认为:唐诗好在具有形象性,而宋人作诗,只言理性,不述形象,他甚至认为“诗死于宋”。李梦阳在此( )
    A、质疑程朱理学的地位 B、强调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C、主张诗风应师法唐朝 D、认为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 2、 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C、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 D、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 3、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东晋和唐朝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 1 顾恺之以形写神《洛神赋图》局部 


     图2周昉贵族人物画《簪花仕女图》局部

    A、都注重对意境的描绘 B、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C、都重视人物形色表达 D、绘画技法缺少传承
  • 4、 5世纪后期,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 5、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A、中央与军阀间的矛盾激化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 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6、 东汉光武帝时,钟兴受诏“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汉明帝也曾御制章句,史书中有记载:“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桓)郁校定于宣明殿。”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B、宣扬了国家政治主张 C、规范了儒学经典章句研究 D、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
  • 7、《秦汉与罗马》一文认为,“基层政权出天下”是秦汉能建成世界最早现代国家的原因。下列关于“秦汉基层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秦朝并被后世王朝沿用 B、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且可世袭 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8、下表是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排序阶段

    1

    2

    3

    4

    5

    6

    7

    流动总数

    前期

    魏7

    齐6

    赵5

    秦5

    韩4

    楚3

    燕0

    30

    中期

    秦24

    魏22

    齐15

    楚14

    赵10

    燕7

    韩4

    96

    后期

    秦17

    赵15

    魏5

    燕5

    楚3

    齐2

    韩1

    48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A、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 C、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 9、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为世官制。春秋后期孔子提出:如果让他选择人才,他会优先选用学好了礼乐的出身下层的“野人”,而非不通礼乐的出身高贵的所谓“君子”。孔子的这一主张( )
    A、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B、强调反对贵族政治 C、凸显出礼乐制度的选官功能 D、意在优化官僚政治
  • 10、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宗周镐京地区大片领土,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不及一些诸侯国,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 C、礼崩乐坏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D、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 12、【儒学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有着“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的称誉。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李大钊通过文章猛烈地攻击了尊孔复辟的谬论并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政体形式,而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同时还要考虑“民彝”。彝本是古代的彝器,象征着帝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表现为法度、权威。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汉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哪些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 13、下列歌谣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②“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
  • 14、1949年3月,天津郊区开始土地改革。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天津市人民政府结合津郊地区的地权分配、剥削关系、郊区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等特点,制定郊区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与以往的土地政策有很大的不同,该政策旨在( )
    A、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恢复城市经济 B、消除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 C、推动土地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 D、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 15、1954年,毛泽东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他孤立,使他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B、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D、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16、1941年,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为响应这一要求,《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其主旨在于“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这一做法( )
    A、适应当时民族解放的需要 B、扩大了边区政府阶级基础 C、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D、意在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 17、据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广枣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全国

    981442

    100

    9153039

    100

    A、革命形势发展推动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两湖地区土地革命的发展
  • 18、如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该表说明(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实施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呼吁国家统一

    建立法律秩序

    实践民权

    份数(次数)

    30

    37

    19

    26

    38

    37

    9

    A、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 B、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C、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 D、民主政治观念影响广泛
  • 19、1915年,一位思想家指出:“晚清以来的中西学之争和新旧之辩,经历了器物上的'师夷长技'、制度上的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然橘逾淮则为枳,在西方行之有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屡屡碰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先进的知识分子( )
    A、全面否定西方文化 B、确立“联俄联共”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
  • 20、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共3万7千余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学习内容除传统的儒家经典外,增添了自然科学、绘画、手工、外语等课程。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这反映出( )
    A、清末新政推动了社会变迁 B、废除科举彻底改变了国人思想 C、留学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D、近代文化教育在全国得到普及
上一页 758 759 760 761 7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