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73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为挽救明朝统治危机,他针对“宗室骄悠”、“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质”等积弊,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 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④张居正死后,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 2、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无论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商人、自由职业者,都要依据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斗争情绪提高的程度,将其组织在各种必要的抗日团体之内,并逐渐地发展这些团体”。毛泽东意在( )
    A、加强人民革命政权的建设 B、提高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质 C、探索敌后战场抗战的策略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3、民国初年,共和党骂同盟会大言欺人,负功骄恣;同盟会骂共和党亡国大夫,保皇欲孽。一人入某党,即为某党辩护,言他党之非。这表明当时( )
    A、主权在民观念深入人心 B、政党政治乱象频出 C、西方民主理念逐渐普及 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 4、下表为1832—1910年英国选举权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代议制发展呈现渐进特征 B、国王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C、武装斗争推动选举权扩大 D、黑人奴隶制度处于合法地位
  • 5、下表是古希腊被法律起诉的学者,这反映了古希腊( )

    人物

    概况

    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

    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结果受到起诉并被判死刑

    哲学家普罗塔戈拉

    提倡“人是万物尺度”,结果著作遭查封,并被判死刑

    悲剧家欧里庇得斯

    因不虔诚而遭到起诉

    A、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B、公民自由受到限制 C、人文精神开始萌发 D、司法程序相对规范
  • 6、据统计,盛唐时期先后任职的82位节度使,任期6年以上者,只占总数的9.5%,还不到十分之一;兼统两道以上者,也仅占总数的九分之一弱,且大多兼统时间不长。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唐朝( )
    A、防范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藩镇割据势力有所弱化 C、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繁
  • 7、东汉时,以三公为丞相,但权力锐减。掌管内廷文书的尚书机构扩大,正式称尚书台,“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
    A、宦官外戚交替掌权 B、决策流程趋于规范 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豪强地主控制朝政
  • 8、西周时期,周王经常进行巡视活动,奔波于王畿内外,驻扎于离宫别馆,巡至重要路线及地区,召见诸侯、处理政事以及征伐异族等。周王的活动意在( )
    A、维系血缘宗族关系 B、管控地方势力 C、践行敬天保民思想 D、推动民族融合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说明:《自作自受》画面最右侧是象征社会主义的堡垒,英国约翰牛、美国山姆大叔和其他西方人士,正用套在脖子上名为“经济封锁”的绳索包围社会主义堡垒。

    图二说明:2013 年,习近平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发出了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观察两幅图片和说明,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 18 项操作。平

    均下来每人每天产针 4800 枚。假如让他们在没有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

    立工作,別说一天造 20 枚针,恐怕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想要建设任何一个前所未有的持久社会和政治结构,必须首先要完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工作。……要保持经济的高效运行,就要建立一种应用货币的科学;要让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够和平地主张他们的权益,就要建立一种管理政府和集体的科学; 为了让全人类能够处于一种共同体之中,保证他们的共同利益,让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及其带来的损失能够停止,就要建立一种平衡世界的科学。开创了 19 世纪的历史的人,正是那些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之人……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浪潮,让人类具有新的能力,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这种改变的,是解放了的思想 投射在科学上的结果。

    ——摘编自[英]乔治·威尔斯等《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

    材料三

    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然而,工业化有收益也有代价,它带来了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工业社会,家庭生活急剧变化,男人、妇女和儿童逐渐离开家庭到工厂和矿井里工作,常常面临恶劣的条件。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政府减轻了早期工业时代最严重的一些弊端。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写出随着“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逐渐形成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并简述其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 19 世纪的人们如何“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并指出带来“解放了的思想”的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工人阶级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请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列举 20 世纪前 50 年社会主义者为“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而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努力。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不是“铁板”一块的均质化区域,不是文化落后、野蛮的地方,也不具有地理、文化与行政边界高度重合而形成的清晰“区域”。…… “西北”作为一个多中心互动的历史空间,长期被另一种视角遮蔽,只有超越“欧洲中心观”对“西北”—“边疆”、“野蛮”文化等级的偏见,“去边疆化”才能释放“中心”的意义,这有助于在“整体史”视角中进一步思考“中华民族共同性”,对于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新地缘区位观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摘编自黄达远《“中亚”:被遗忘的游牧社会历史》

    材料二

    中国文明不仅远离亚欧大陆接壤地带的文明冲突,而且拥有平坦而富饶的平原, 为汉族政权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也使中国长期维持了庞大的经济体与领先优势,对于外部资源的获得不那么必需与迫切,相应商业、牧业在文明体系中的地位便成为附属,对外扩张的经济驱动主要是农业动力,由此可将其边疆开拓的历史特征概括为“农业边疆”。……因此,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疆域经营上,呈现 了“有节制的扩张”的特征,在边疆扩张中,坚持“内政优先”的政治立场,一旦边疆开拓影响到内政稳定,便会呈现向内收缩的历史选择。

    ——摘编自赵现海《世界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中国的历史分流》

    材料三

    太祖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 嘉靖二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冗,内官之众,军士之 增,悉取给其中。赋入则日损,支费则日加。请核祖宗赋额及经费多寡之数,一一 区画,则知赋入有限,而浮费不容不节矣。”……隆(庆)、万(历)之世,增额既 如故,又多无艺之征,逋粮愈多,规避亦益巧。已解而愆限或至十馀年,未徵而报 收,一县有至十万者。

    ——摘编自《明史·卷七十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政府对“西北区域”采取“去边疆化”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在疆域经营上“有节制的扩张”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明朝政府坚持“内政优先”在西藏地区的做法。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太祖即位之初“一以黄册为准”的目的,并简述张居正应对材料三中所示困境的举措。
  • 12、清代学者章学诚针对“史家三长”的理解时说到:“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关于“识”和“学”,他的见解得到了公认。下列表述符合“识”的是 ( )
    A、作为作史的技术,集中表现为研究和写作的水平 B、无论是考订史实还是阐发其意义,需有独立判断 C、研究历史需有广博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细密的考证 D、保持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 13、1980 年左右,鲁尔区政府找出了一条以旅游开发为导向,通过区域发展、城市更新的方式将废弃的工厂改造为工业景观、博物馆、主题公园等,通过产业导入、文化创意、活动体验形成独特的工业旅游,鲁尔区成功地从过去的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宜居城市, 成为全世界的旧工业区改造范本。据此,不能判断鲁尔区的旧城改造( )
    A、对调整本地区的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B、使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C、凸显了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地位日益重要 D、对工业遗址的迭代更新让城市焕发新活力
  • 14、1867 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不论其价值多少) 和每年缴纳房租 10 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 12 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 5 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该规定( )
    A、体现选举制度仍有局限性 B、触发了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C、巩固了旧贵族的政治势力 D、壮大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 15、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由于国家日益壮大,而钱财也积累了很多,亚里斯特底斯就劝告人民,抛弃家园,入居城市,务以取得领导权为目的。告诉他们说, 人人都会有饭吃,有的人服兵役,有的人当守卫军,有的人从事公社事情,这样他们就可以保持领导地位。”这主要折射出雅典( )
    A、城邦公民间接参与国家管理 B、基层治理依靠村社实行自治 C、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的手中 D、注重公民本位实行民主政治
  • 16、右图所示为清朝前期形成的一种票据。这种票据( )

    A、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B、体现传统借贷关系 C、由当铺签发并负责兑现 D、需本人持有但不得挂失
  • 17、《周书·独孤信传》记载:“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据此可知,此时独孤信( )
    A、履行监察职责 B、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C、注重儒家教化 D、将流民编入户籍成为客户
  • 18、某一历史时期被学者描绘为西方世界“复合型相互依赖”的发展时期。该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美苏对抗的新形势。为了应对前苏联,美国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并以多元化原则为基础制订了体现美国利益的规则,并建立了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这个时期( )
    A、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美国主导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C、金融市场一体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 D、电子商务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19、英法控制期间,该运河不仅提供了掠夺亚洲资源的快捷通道,还为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51 年被埃及国有化之后,成为埃及的“经济命脉”和“摇钱树”:运河船只通行费、侨汇、旅游、石油成为埃及的四大支柱产业。该运河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阿姆斯特丹运河 D、巴拿马运河
  • 20、有学者认为:纵观近代世界历史的演变,所有走向世界性的民族国家,成为强大国家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坚强的中央政权和领导核心,把这个国家的意志和力量极大地凝聚起来。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史实有( )

    ①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帝国 ②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③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 ④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页 742 743 744 745 7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