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某思想家强调“ 内外合一 ”,将人们求圣致贤的教化之道, 从格物穷理的外烁路径转向致良知的 内修路径。该思想家是( )A、朱熹 B、李贽 C、王阳明 D、黄宗羲
-
2、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当时有人评价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 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这从侧面反映两税法( )A、转变了征税标准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保障了财政收入 D、扩大了税收对象
-
3、唐初征兵对象主要是授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带粮食和武 器。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 备,士兵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 长期服兵役。 据此可知, 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租庸调制全面推广 C、藩镇割据的出现 D、均田制遭到破坏
-
4、隋炀帝时期, 假设国家要在长安、洛阳等地修建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工部
-
5、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 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 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 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时期( )A、政权更迭日益频繁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
6、《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 项最能导致商鞅被杀这一结果的是( )A、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 B、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C、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
7、“雍正以通政司职权太重, 扼中外庶政之要……乃别设奏事处,命内外诸臣, 有机密事,改用折 奏,直达御前。”材料反映的是( )A、奏折制度的形成 B、枢密院的建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文字狱的推行
-
8、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 “继张班立功异域, 开哥麦探险先河”。 此联称赞的是( )A、利玛窦到东方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
-
9、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图所示,该政治制度产生于(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
10、有学者认为: “科举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和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最具有“永久生命力的 ”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学而优则仕 C、分科考试 D、以德治国
-
11、根据下图信息判断,该人物为( )
公元 541 年,出生后,身患疾病,散尽家财
公元 581 年,隐居太白山,采集草药,研读医书, 著成《千金方》 公元 659 年, 被召入帝都,主持编修《唐本草》
公元 682 年,与世长辞, 享年 142 岁
A、孙思邈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
12、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 ”,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 一般来说,胡服重 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 可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 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
-
13、晋初, 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 内外相应。 某次朝贺, 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 时称“王与马, 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
14、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 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 )
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诸侯王名
刘贤
刘志
刘建
刘遗
刘终古
刘尚
刘横
刘交
王国领地
28 县
28 县
11 县
11 县
7 县
7 县
3 县
3 县
A、分封制已经被废除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刺史制度不断完善 D、郡县制度开始确立 -
15、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A、犬戎 B、契丹 C、突厥 D、匈奴
-
16、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中郑国渠位于下图中的( )
①③②④
A、① B、② C、③ D、④ -
17、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 某家思想是以自然、宇宙、社会、万物有序、 演化和无为为核心理念的一 整套完整的华夏原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
18、上山文化发现于浙江浦江,测年距今约 11000~8500 年,首次揭示了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生产生活状况。考古学者在上山遗址发现了 1 粒完整的炭化稻米(如右图),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这表明上山人( )
①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周边地区
②初步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
③能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作
④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
19、 明朝的“丝绢分担纷争”。
材料一 万历年间, 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 在南直隶执行一条鞭法的是海瑞,他在应天巡抚任内推动甚力,徽州府属下六县,“均平”成为改革浪潮。所以,士绅声称,“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无由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臣情款,恳乞均平”,要求将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 分摊六县而非偏派歙县。
——摘编自李义琼《晚明徽州府丝绢事件的财政史解读》
材料二 围绕丝绢应如何负担产生纷争。歙县据《大明会典》“直隶徽州府夏税”一项只载具体数额, 并未注明由歙县独揽,主张人丁丝绢应由六县分摊; 其余五县“耆民里老”等联名上呈,“祖宗成法不可变”,要求按照《黄册》所记由歙县单独负担,且将矛头直指户部和内阁。此后双方反复抗争,甚至引发“激变”……最终中央政府处理了丝绢事件,实际上并未加派六县,故名“共免两全之法”,随后刊刻了《条鞭赋役册》,永为定规。与此同时,对“激变”的主谋者进行逮捕和审判。
——据[日]夫马进《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等整理
材料三 《大明律》卷十八《刑律·劫囚》规定:“若官司差人追征钱粮, 勾摄公事……,聚众中途打夺者,……因而伤人者绞。杀人及聚至十人为首者,斩。”刑部据此严惩激变的主谋者程任卿,他被拟判“监候处决”。但在审判过程中,程任卿“切查律例所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被指控为“聚众中途打夺者云云”的罪情,故不应强用该条文。他进一步提出生员为了保卫家国的理法,“为乡党而公言其是非”,“何有大罪? ”最终,刑部改判。后程任卿又得以减刑充军,因军功被授予把总归乡。
——据[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歙县士绅要求“分摊六县”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纷争双方各自的主张及其依据的文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简述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律乃律文,例乃条例,统称律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明代最重要的律、例名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丝绢分担纷争”的最终处理。 -
20、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制确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 疆域辽阔,边疆民族众多,汉族和边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其边疆管理机构开始形成为中央和地方双重体制,组织上日益严密,正是这种形势的产物。
——摘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元朝把藏族地区统一在中央管辖下,忽必烈加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总领宣政院事,“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同时制定“吐蕃刑律”,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所有这些,即所谓“郡县吐蕃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 明清继续在西藏行使主权,清在确认明治藏旧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李清和《中国古代民族》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取得重大成就。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民族区域自治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中央领导与决策机制加强、 自治机关能力提升、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等协调配合,彰显了制度优势; 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
——摘自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 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推动边疆管理机构“双重体制”形成的主要形势。结合所学,简述秦朝边疆管理机构“双重体制”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述元代体现“郡县吐蕃之地”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元明清三代的民族关系。(3)、 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成就,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