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后秦姚兴

    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 2、下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时期( )

    人物

    看法

    庄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墨子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韩非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 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 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 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0年全国第一届新年画获奖作品《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

      
    1966年《向毛泽东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4、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历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它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的特点,并简述唐朝加强西北管理的史实。
    (3)、写出清王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措施。
  • 5、下表1959年美国联邦政府10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这一现象说明,美国的文官制度( )

    学历

    初中程度

    某种程度的大学教育

    大学毕业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占比

    05%

    90%

    80%

    25%

    10%

    A、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B、重视提升官员行政素养 C、导致文官队伍急剧膨胀 D、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 6、下图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有部门就业比重的变动趋势(1978—2016年)。造成这一变动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C、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D、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 7、下表为王安石变法时常平青苗还纳本息示意表。由此可知,青苗法的实施( )

    借贷方式

    换算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款

    实际价值

    现钱例

    1000文/100斗

    1000文

    120斗

    1200文

    角斗例

    50斗/1000文

    1000文

    1200文=120斗

    2400文

    A、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B、恶化了政府的财政状况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加剧
  • 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C、推动了宗教改革爆发 D、促使集体安全体制得到完善
  • 9、下图为《清朝的乡约仪式》,下列关于清代乡约表述正确的是( )

    ①突出律和令的法律效力 ②宣讲内容包括“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 

    ③经政府推广具有约束力 ④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进行汇编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 10、下图为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书影。该报告( )

      

    A、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B、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C、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 11、下表为1832—1910年英国选举权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份

    等级选民数

    选民占人口比例%

    投票率

    1832

    813

    3.3

     

    1868

    2298

    7.5

     

    1886

    5734

    15.8

     

    1900

    6731

    16.4

    74.6

    1910

    7694

    17.0

    86.6

    A、代议制发展呈现渐进特征 B、国王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C、武装斗争推动选举权扩大 D、黑人奴隶制度处于合法地位
  • 12、对外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将中国带入了世界全球化的历程,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也由此悄然发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但后来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使这种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却利用世界市场得到了大发展。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横线上应填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秉持的原则和外交宗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闭关自守政策的历史影响,简述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具体表现。
  • 13、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中华文化史》的第七章部分目录,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节次(节选)

    标题

    子目(节选)

    第二节

    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

    (一)岑寂后的复兴

    (二)两宋理学

    第四节

    文人天地

    (一)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 )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

    第六节

    科技之光

    (一)社会温床

    (二)绚烂之花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 结合所学指出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并概括其在儒学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将“文人天地”的第一子目小标题补全。
    (2)、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两例说明宋代科技开出了“绚烂之花”。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是学习历史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请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指出宋朝文化勃兴的根源。
  • 14、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改变“政治地理格局”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结合所学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 15、水利建设、耕作工具、耕作制度等因素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5亿至6.5亿。政府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铁农具开始使用的时期并列举这一时期两项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府、农具、种植制度角度列举推动唐宋农业突出发展的因素。新粮食品种的输入是明清出现“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请举出一例新粮食品种。
  • 16、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不包括( )
    A、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B、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C、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 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 17、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守仁
  • 18、左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右图是清朝疆域图(局部)。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 )

    A、 B、 C、 D、
  • 19、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 20、下图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折线图”。图中人口(户)变动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中心的东移
上一页 739 740 741 742 7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