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关于该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B、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三个离不开”成为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之一 D、中共十九大确立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政治制度
  • 2、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如图反映的会议(   )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③确立新中国的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④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1934年,天津《益世报》登载评论说:“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材料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   )
    A、民众对训政的实质已经形成共识 B、中共开始抗日民主政权的探索 C、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意识有所增强 D、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改变
  • 4、 下列是明朝记载玉米的一些史料,对其推论正确的是(   )

    来源

    成书时间

    关于玉米的记载

    河南《襄城县志》

    嘉靖三十年(1551年)

    “玉麦”

    甘肃《平凉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番麦”“西天麦”

    (明)田艺衡(杭州人)《留青日札》

    序作于1572年

    “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

    最晚成书于1476年

    “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

    A、《襄城县志》可佐证玉米种植已遍布全国 B、《平凉府志》可佐证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 C、《留青日札》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D、《滇南本草》说明玉米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 5、 “国朝(指清朝)设关之初,……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至(乾隆)二十五年,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材料中“公行”的职责是(   )
    A、征收统一国境关税 B、负责各国朝见礼仪 C、打击稽查鸦片走私 D、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 6、 元世祖忽必烈规定,北方地区“每户科丝二十二两四钱,二户计该丝二斤一十二两八钱,其二斤即系纳官正丝”。这项税收名目被称为(   )
    A、“税民资” B、“庸” C、“科差” D、“金花银”
  • 7、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下列关于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
    A、从隋唐到两宋城市的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B、明清时期杭州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 C、雅典卫城具备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 D、古埃及人营建的城市成为西方城市建设标准
  • 8、 宋代的契约活动,其内容的丰富化,种类的复杂化、细化都是之前社会难以企及的。关于契约活动方面的立法也得以丰富和发展。这反映了宋代(   )
    A、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B、商品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C、资本性借贷有显著的发展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 9、 “宋儒的政治品格不再纠结于驯服君主,转而致力于涵养君子和治理家族,孔子的制法终于找到新方向:不是给帝王制造符命谶纬,而是给民间制定乡规民约、族谱家法。”下列项对此观点解读最准确是(   )
    A、君主是复兴儒学的主要动力 B、乡约经政府推广与法律合流 C、宋代儒学士人注重基层教化 D、乡约的约束对象不再是君主
  • 10、 唐朝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租庸调制、均田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这说明唐朝(   )
    A、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推动对外交往 B、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有效治理 C、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 11、 有学者认为,魏晋礼典的制定,实际上已经奠定了一个重要的立法传统——法律儒家化,既包括立法,又包括定礼。修撰礼仪法典与制定律令共同构成了封建王朝的治理策略。下列选项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二年律令》—《九章律》 B、《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 C、《宋刑统》—《吕氏乡约》 D、《大清律例》—《圣谕广训》
  • 12、 西晋以后,选官制度中的“品”和“状”出现分离现象,行状虽好,却在下品,行状虽差,却在上品。中正官只能按照察举旧制,以孝廉秀才名义向中央荐举人才。这一现象说明(   )
    A、门阀势力发展阻碍社会公平 B、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C、察举制下官员选拔标准灵活 D、中正官垄断政治导致官员腐败
  • 13、 《后汉书》中载,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材料中的“水排”主要功能是(   )
    A、提水灌溉 B、水上运输 C、水力纺织 D、水力鼓风
  • 14、 秦汉时期注重吏治,尤其注重对政绩的考察,“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这一过程被称为(   )
    A、大计 B、上计 C、朝觐 D、举孝廉
  • 15、 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政府的中枢不断因势演变,下列史实填充正确的是(   )

    A、①尚书台②刺史③四夷馆 B、①大鸿胪②内阁③军机处 C、①内阁②军机处③都护府 D、①尚书台②内阁③军机处
  • 16、 西汉刘向所编《新序》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相孙叔敖对楚庄王说:“夏桀殷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故致亡而不知。”庄王曰:“善哉!愿相国(指孙叔敖)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刘向选用这则对话旨在(   )
    A、规劝君王善治 B、提升行政效率 C、宣扬君权至上 D、抑制豪强兼并
  • 17、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主要有四次建交高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阶段:新中国成立,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以及一些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B、②阶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亚非会议召开,与亚非国家建交形成了新热潮 C、③阶段: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以及中日正式建交等,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D、④阶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随着外交政策调整,中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8、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83年达到4002万吨, 1986年达到5205万吨, 至2002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这主要是因为(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综合国力的增强 D、对外开放渐趋深入
  • 19、下图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分布地区示意图,它不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

    A、中国共产党抗战时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D、中国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洋战场作战
  • 20、毛泽东 1919年8月4日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作者旨在( )
    A、号召联合广大民众进行革命 B、批判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C、提出在中国创建中国共产党 D、号召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上一页 726 727 728 729 7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