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选官)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据此推测,该官员建议( )
    A、禁止民间诗词歌赋的教学 B、确保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C、提高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 D、科举考试经学词赋并重
  • 2、 如图是元代海运路线图。该路线( )

    A、即为唐宋时期的“瓷路” B、表明元代对外贸易发达 C、说明元代有过短暂的对外开放 D、反映南北方的经济互动与交流
  • 3、 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陆贽向唐德宗上万字长文《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直指当时赋税改革之弊。他批评的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地丁银
  • 4、 东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 )
    A、相权崛起 B、民族交融 C、政权更替 D、士族专权
  • 5、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6、 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春秋 B、秦朝 C、宋朝 D、元朝
  • 7、 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赵都邯郸城面积是其两倍,楚都纪南城面积接近其两倍,齐都临淄城的面积约为其三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礼崩乐坏 B、华夏认同 C、诸侯混战 D、皇权旁落
  • 8、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于牧野展开激战。下面是两则关于该事件的史料:“(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时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两则史料中能获取的相同信息是( )

    ①交战双方 ②交战时间 ③交战地点 ④交战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画家笔下的工业革命

    观察以上图片,提取关联信息,任选角度,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的传统大国,对近现代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关键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12世纪后,法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据韩亚辉《西方文化评析》等材料整理

    材料二 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不久,由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法国当时拒绝承认中国。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这次会晤,不仅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中法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法国仍然未承认新中国。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双方都期盼改善两国关系。在戴高乐总统的推动下,1964年1月法方代表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磋商,双方同意于1964年1月27日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摘编自李敏《中法建交始末》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的制度因素。并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说明“法国王权加强”的具体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法国民法典》对法律建设的重要贡献,并概括西方两大法系的共性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中法外交关系突破的因素。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地位,并总结中法建交的宝贵经验。
  • 11、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由朝廷直接委派县令、县尉、县丞等,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变法改制不仅为当时秦国作出贡献,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制度的深远影响亦不可低估。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陈少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在地方治理上的“制度创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鞅变法的进步性。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户籍管理的角度列举元代加强地方治理的举措。
    (3)、 写出2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地方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理由。
  • 12、对于秦朝的众多法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们是针对芸芸众生的,形成这一认知的依据之一是《史记·陈涉世家》中“失期,法皆斩”的记载。然而,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却明显地呈现了另外一种情形:法律集中在皇帝对官吏的控制方面,普通人则居于次要的地位。在这些文书中,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另外,对控制地方官吏的强调还出现在同一个墓中出土的《为吏之道》这种法律文书上。据此,能比较合理说明的是( )
    A、考古史料与文字史料相互矛盾,应当以考古史料为准 B、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丰富了人们对相关史实的认识 C、对于不同的观点,应该提倡百家争鸣,自圆其说即可 D、上述两种说法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历史解释不同而已
  • 13、有学者指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对内致力于完成孙中山的遗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国民建设大纲;对外誓言要争取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中国赢得一个与列强平等的地位”。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通过了《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 B、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得以确立 C、通过改定新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D、抗战期间取消了美、英等国在中国的特权
  • 14、“1815年欧洲列强举行的会议,以为欧洲拟就了一份永久的和平协议,从而实现了保障国际安宁的目的。……尽管会议的重大决策是由大国的代表作出的,但几乎欧洲所有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该次会议。”该材料论及的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A、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 15、下面是《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公元前4千纪-公元前1千纪)》(局部)。下列选项中,属于①处的人类创造的文明成就是( )

    A、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B、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C、提出按位计值方法 D、订立契约已成为普遍现象
  • 16、起初,里甲、保甲并存,里甲负责管理户籍,征收赋税,保甲负责维持治安;后来,里甲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渐与保甲合并,保甲除了维持治安外,也兼管某些社会公务。这一变化,最有可能出现于( )
    A、三长制推行后 B、均田制推广后 C、一条鞭法实行后 D、摊丁入亩实施后
  • 17、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下面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B、“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 C、“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 D、“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
  • 18、对于苏(俄/联)某一经济政策,有学者评论说:“结束了定量配给和征用,试图将市场与社会主义要素结合起来,货币被重新引入,标志着农业自由化;在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中,只有具有战略价值的企业直接由中央控制,其他企业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19、下表是1950-1973年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人均GDP水平(以1990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国家或地区

    人均GDP增长率

    (%,1950-1973)

    人均GDP水平(美国=100)

    1950年

    1973年

    法国

    40

    55

    79

    德国

    5.0

    45

    72

    英国

    2.4

    72

    72

    意大利

    5.0

    36

    64

    美国

    2.4

    100

    100

    日本

    80

    20

    69

    A、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 B、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C、政府宏观调控助推经济发展 D、美国失去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 20、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之后欧美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现并禁止输出黄金,这一变化导致( )
    A、多个货币集团纷纷出现 B、英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C、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上一页 706 707 708 709 7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