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物种交流推动族群分布变化 B、区域饮食结构得以改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全球化下国际分工形成
  • 2、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帝国( )
    A、强权政治的出现顺应现实需要 B、版图的扩大导致共和制度崩溃 C、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D、建立在征服异国他邦基础之上
  • 3、下图为1950—2013 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以下不同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

    A、a 阶段: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建交国家数量增长 B、b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c 阶段:改革开放揭开七十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 D、d阶段:国际格局变动提高了我国的建交国家数量
  • 4、清朝军机处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更非定编。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定例可循,一般是皇帝从亲信大臣之中选拔而出的,且没有任期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据此推断,军机处( )
    A、对皇权有所制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是最高行政机构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5、清代戏曲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动摇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戏曲教化功能得到重视
  • 6、下表为明代部分年份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明朝( )

    时间(年)

    比重

    1402

    89%

    1430

    86%

    1496

    94%

    1578

    88%

    1589

    90%

    1600

    88%

    1611

    92%

    A、产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 B、前期商业最为发达 C、技术革新提高粮食产量 D、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 7、有学者认为元朝的建立是从“小中国”走向了“大中国”时代,强调元朝以后的朝代相较于汉、唐等时期,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高得多。下列选项可以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 C、设立中书省直辖地区 D、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趋势
  • 8、永嘉之乱以后,大量的北方世家迁徙到了南方,史称“衣冠南渡”。许多南迁成功的百姓,大多数都是以世家大族为首领。当时拉拢世族的一个政策就是设立侨州、侨郡,并对南迁的百姓免除赋役。这一政策( )
    A、不利于东晋政权的稳固 B、有利于缓和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C、加速了赋役制度的瓦解 D、体现了对世族身份的认同和优待
  • 9、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
    A、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大清王朝,唤起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顽强探索。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制定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方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摘编自苏利姬《试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与方案》

    根据材料,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10月,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陈云根据毛泽东改革经济体制思想的要求,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毛泽东支持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思路,并把所有制结构、生产和流通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高宁《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代的徭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隋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推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万历九年(1581),在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县为单位,将所有赋税合并,征收货币。康熙五十二年(1713)下令,以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材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之间的关系的?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观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14、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表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占世界经济总量

    世界排名

    1980年

    4 545.6

    1%

     

    2005年

    183217. 4

    5%

    第四位

    2021年

    114万

    18.5%

    第二位

    经济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B、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C、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 15、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旨在(    )
    A、推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落实中共八大确立的主要任务 C、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目标
  • 16、下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7、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
    A、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B、民族工业得到充分保护 C、关税自主得到了恢复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 18、如图是19世纪中后期清廷满汉总督人数对比情况图,此如图反映了(   )

    A、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B、洋务派实力增强影响扩大 C、清政府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D、清政府遭遇严重统治危机
  • 19、如图是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办军用工业的资金来源情况(1883-1884年)。如图反映出(   )

    A、清政府支持兴办军事工业 B、地方政府控制了军事工业 C、经济开始被列强控制 D、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
  • 20、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通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种规定(   )
    A、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B、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C、表明清政府摒弃了闭关政策 D、说明列强已控制中国外交
上一页 684 685 686 687 6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