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0年中英建交谈判开启,中方提出英国必须先和国民党集团“断交”,但英国执意保留在台领事馆,谈判未果。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达成代办级半建交方式的外交关系。1971年,英国提出重启谈判,双方商定第二年升格为大使级关系,英国撤销在台官方机构。上述历程反映了( )

    ①中国坚持“一边倒”方针       ②中国外交的务实性与原则性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和扩大         ④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共产党不但在解放区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

    ①解放区长期坚持“三三制”的政治原则

    ②国统区兴起反抗国民党的第二条战线

    ③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④人民解放军赢得战略决战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近代某年,由于近百所大学停闭或迁移,为稳定大学正常运作,减少考生奔波,教育部改各校单独招生为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只在重庆、成都、昆明设立招考分处。此变化反映出( )
    A、清末学堂教育改革成果显著 B、国民革命军从珠江流域开始北伐 C、一二•九学生运动席卷全国 D、抗战时期教育事业的艰难与调整
  • 4、阅读下表,可以推断出( )

    期刊名称

    创刊日期

    创刊地点

    备注

    《新青年》

    《每周评论》

    《国民》

    《新教育》

    《建设》

    《解放与改造》

    《少年世界》

    1915 年

    1918年

    1919年

    1919年

    1919年

    1919年

    1920年

    上海

    北京

    北京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陈独秀主办

    李大钊等主办

    北大学生主办

    中华新教育社刊物

    国民党机关刊物

    进步党机关刊物

    少年中国学会主办

    ①新文化运动推动报刊发展  ②政党政治深入发展

    ③报刊关注国民思想的改造 ④国人办报遍及各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1840年英国照会清廷:“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该照会( )
    A、体现和平解决争端的国际法原则 B、反映了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C、掩盖了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本质 D、暴露了清政府天朝上国思想
  • 6、下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由此可见乡饮( )


    主事或内阁中书

    知县

    教谕

    国子监助教

    低阶官员

    拥有各种头衔的人

    翰林

    举人

    贡生

    生员

    监生

    地位不确定者

    人数统计

    2

    3

    11

    1

    4

    2

    3

    5

    41

    7

    1

    16

    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

    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      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有学者认为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学,当时一些士人“斥心性之空谈,惩国势之积弱而思振救之”。下列史事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 B、政府行崇文抑武方针 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朱熹提倡“格物致知”
  • 8、下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通典》记载粮仓 “储米粟多者千万石”。由此判断( )

    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 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

    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            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汉代乐府的创立( )
    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 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 D、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10、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这一规定( )
    A、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 B、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 C、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 D、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
  • 11、大一统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战国时期,结束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思想家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二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三是因俗而治。

    (1)、 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三个特点。
    (2)、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步作用。
  • 12、中国古代人口 

    材料一: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人口对比图 

    注:三国末期人口数据为原东汉王朝疆域范围内的人口数据;缺少三国末期以及西晋中期王朝疆域外少数民族人口数据

    材料二:从东汉桓帝年间的人口减少现象一直延续到赤壁之战前后,在这一时期,大小战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战乱对生产力的破坏相当严重,大片良田变成荒野。而这一时期疾疫的蔓延并未停止,前一时期疾疫猖獗的地区仅限于中原地区,而到了这一时期,疾疫已流行到长江流域,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 

    材料三: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末年到西晋中期人口的变化。
    (2)、 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对人口的变化进行简要解释。
  • 13、郊祀 

    材料一:郊祀,是中国古代由统治者祭祀天地日月、名山大川、四时百神、鬼魂祖先等各种神灵的国家祭祀。君王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在黄帝时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传统,而且历代沿袭不辍。周代郊祀诗《周颂•我将》记载:“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材料二:针对原王国地区礼俗各异、神祇众多的情况,汉武帝通过修郊祀、建封禅等一系列的礼制改革来统一管理民众的风俗信仰。建元元年(前140)五月,武帝下诏修整因战乱而被废弃的山川祭祀,改由各地祠官统一管理。元鼎初年(116年),以太一神为中心,在全国修建泰时。泰时坛不仅祭祀太一,还祭祀黄帝、阴阳使者等东方神灵。 

    材料三:在孝文帝之前,北朝的郊祀活动多与北方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宗教有密切关系,对天及自然神的崇拜具有突出的地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在洛阳近郊举行郊祀,废除了在西郊进行北族式的祭天礼仪。王夫之评价为:“弘(孝文帝)始亲政,作明堂,正祀典,……修舜禹周礼之祀……。”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西周和西汉郊祀制度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西汉郊祀制度形成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对孝文帝修改郊祀制度进行简要说明。
  • 14、信息技术 

    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标志

    史料证据

    第一次

    语言的使用

    语言起源有多种假说

    第二次

    文字的创造

    仓颉造字传说,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第三次

    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毕昇活字印刷术

    第四次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

    贝尔试用电话成功,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997年《全球基础电信协定》

    第五次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1969年互联网诞生,电子商务兴起

    从第二次至第五次中任选一次信息革命,以“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为主题,拟定研究提纲。 

    要求:研究提纲应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1)、 恩格斯为什么说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2)、 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
  • 16、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盛世局面。下列有关隋唐盛世局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吏治相对清明,选贤任能 

    ②儒学和乐府诗成为文化主流 

    ③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交融 

    ④科技成果突出走在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7、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如图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 B、B C、C D、D
  • 18、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①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②选拔了大量人才 

    ③促进商业飞速发展 

    ④有利于国家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19、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隋代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誉,有的披架裳,有的着中原大袍。伎乐飞天形象反映了( )
    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D、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 20、《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是( ) 

    ①承认土地私有 

    ②打击旧的贵族 

    ③增强军队战斗力 

    ④强化社会控制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上一页 429 430 431 432 4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