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认识钠及其化合物。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③表明C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B、反应④说明Na2O2属于碱性氧化物 C、反应④、⑤中,只有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 2、下列学习栏目与示例对应关系不匹配的是

    选项

    学习栏目

    示例

    A

    方法导引

    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B

    化学与职业

    化学科研工作者:研究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分子的合成,应承担重要的职责

    C

    科学史话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要经历一个过程,由浅入深是不断发展的

    D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通过变量控制,预测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A、A B、B C、C D、D
  • 3、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下述转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A、MgO2MgOHClMgCl2Na2SO4MgSO4 B、NaO2Na2OH2ONaOHCH3COOHCH3COONa C、CO2CO2H2OH2CO3Na2ONa2CO3 D、SO2SO2H2OH2SO3Ca(OH)2CaSO3
  • 4、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中学实验室中可以将未用完的钠放回原试剂瓶 B、用红色激光笔照射胶体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C、稀释浓硫酸时,可向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直接加蒸馏水 D、坩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Ⅰ烧杯中立即产生红褐色沉淀 B、按照图Ⅱ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所以硝酸钾不是电解质 C、Ⅲ是向 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B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大,主要是由于过量的Ba(OH)2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D、Ⅳ是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图
  • 6、“探险队员”——NaHSO4溶液,不小心走进了有许多“吃人野兽”的小山(即能与硫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如图所示,陷阱有多处,有人找到了一条逃生路线,即为入口→③→⑤→⑦→⑨→出口,则该线路涉及的物质为

    A、HNO3、H2O、CuSO4、Na2O2 B、Na2SO4、KNO3、HCl、FeCl3 C、MgSO4、KCl、BaCl2、CaO D、CuO、NaOH、BaCl2、Na
  • 7、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SO42-HCO3- B、Cu2+NO3-、Cl-、K+ C、Mg2+、Ag+NO3-、Cl- D、NO3-、Cl-、Na+、Mg2+
  • 8、汽车尾气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在催化转化器中,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无毒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__2CO2+N2 B、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分子数之比为2∶1 C、催化转化过程,还原剂是NO,被氧化的是CO D、每生成2个CO2分子,转移4个电子
  • 9、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硝酸的电离方程式:HNO3=H+NO3- B、CaO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aO+2H+=Ca2++H2O C、以双氧水为原料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2H2O2MnO2__2H2O+O2 D、双线桥法标出氯酸钾受热分解电子转移:
  • 10、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2O与Na2O2都能和H2O、CO2反应,它们都是化合反应 B、向酚酞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溶液最终变红 C、向酚酞溶液中加入Na2O粉末,溶液最终变红 D、金属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物是Na2O
  • 11、胶体最本质的特征是
    A、胶体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B、可以通过滤纸 C、一定条件下会聚沉 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 12、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且能导电的是
    A、CO2 B、熔融的NaOH C、Cu D、NaOH溶液
  • 13、反应H2O+C__H2+CO中,氧化剂是
    A、CO B、H2 C、H2O D、C
  • 14、仪器名称为“坩埚"的是
    A、 B、 C、 D、
  • 15、在做钠的实验时,能示意“实验中会用到锋利物品应引起注意使用方法的”的图标是
    A、 B、 C、 D、
  • 16、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O2g=2O3g   ΔH1=+285mol·L1

    2CH4g+O2g=2CH3OHl   ΔH2=347mol·L1

    CH4g+O3g=CH3OHl+O2g

    ⅰ.反应①中,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ⅱ.反应③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2)、硫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图是工业接触法制硫酸的简单流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生产时先将黄铁矿粉碎再投入沸腾炉,目的是

    ②一定温度下,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下列选项能充分说明此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密闭容器中S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密闭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vO22vSO3

    D.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控制进入接触室的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是SO2体积分数的1.5倍,其目的是:

    ④实验测得反应2SO2g+O2g2SO3gSO2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有关,请根据下表信息,结合工业生产实际,选择最合适的生产条件是。(注:1MPa约等于10个大气压)

    压强/MPa

    温度/℃

    0.1

    0.5

    1

    10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 17、

    回答下列问题。

    Ⅰ.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物质

    HCOOH

    HCN

    H2CO3

    电离常数(常温下)

    1.8×104

    4.9×1010

    Ka1=4.3×107

    Ka2=5.6×1011

    (1)常温下,0.1mol/L的HCN溶液中,cH+约为

    (2)常温下,在相同浓度的HCOOH和HCN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更强的是溶液(填化学式)。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判断,以下反应不能进行的是

    A.HCOOH+NaCN=HCOONa+HCN

    B.NaHCO3+NaCN=Na2CO3+HCN

    C.NaCN+H2O+CO2=HCN+NaHCO3

    D.HCOOH+CO32=HCOO+HCO3

    Ⅱ.为了减少CO的排放,某环境研究小组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清洁能源二甲醚(DME),反应如下:4H2(g)+2CO(g)CH3OCH3(g)+H2O(g) ΔH=-198kJ·mol1

    (3)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

    (4)在一定温度下,向2.0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H2和1molCO,经过一段时间后,反应4H2g+2COgCH3OCH3g+H2Og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

    0

    20

    40

    80

    100

    nH2/mol

    2.0

    1.4

    0.85

    0.4

    nCO/mol

    1.0

    0.425

    0.2

    0.2

    nCH3OCH3/mol

    0

    0.15

    0.4

    nH2O/mol

    0

    0.15

    0.2875

    0.4

    0.4

    ①0~2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mol·L1·min1

    ②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

    ③能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

    A.容器中二甲醚的浓度不变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vCOvH2的比值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18、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及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设计以下实验:

    (1)、利用实验Ⅰ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写出装有硫酸溶液的仪器的名称 , 需要记录的实验数据有:
    (2)、利用实验Ⅱ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已知: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 , 推测B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 ,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其原因: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之间的反应2MnO4+5H2C2O4+6H+=2Mn2++10CO2+H2O来探究“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如下:(不考虑溶液混合所引起的体积缩小)

    实验序号

    实验温度/K

    参加反应的物质

    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时所需时间/s

    KMnO4溶液(含硫酸)

    H2C2O4溶液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293

    2

    0.02

    4

    0.1

    0

    6

    B

    T1

    2

    0.02

    3

    0.1

    V1

    8

    C

    313

    2

    0.02

    V2

    0.1

    1

    t

    V1=V2=

    ②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浓度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实验序号)可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③C组实验中溶液褪色时间t(填“<”、“=”或“>”)8s。

  • 19、研究大气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SO2H2S)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上采用高温热分解H2S的方法制取H2 , 在膜反应器中分离H2 , 发生的反应为2H2Sg2H2g+S2g   ΔH

    已知:①H2SgH2g+Sg   ΔH1;②2SgS2g   ΔH2

    ΔH=(用含ΔH1ΔH2的式子表示)。

    (2)、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大气中的H2S经两步反应氧化成SO42 , 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2H2Sg+O2g=2Ss+2H2Og   ΔH=。1molH2Sg全部被氧化为SO42aq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通过化学键的键能可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已知几种共价键的键能数据如下:

    共价键

    CH

    HH

    HO

    C=O

    键能/kJ·mol1

    413

    436

    463

    745

    CO2H2反应生成CH4和气态H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利用简单碰撞理论和活化能概念可解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①下列关于简单碰撞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不一定是活化分子

    B.某些反应的点燃或加热条件是为了使普通分子获得能量转变为活化分子

    C.基元反应的实质是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的碰撞

    D.反应活化能越大,则反应过程中单位体积内的有效碰撞次数越多

    ②水煤气变换反应为COg+H2OgCO2g+H2g。若无催化剂时该反应体系的相对能量随反应过程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ΔH=kJ/mol(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 20、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g+3Yg2Zg , 有关下列图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依据图a可判断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在图b中,虚线可表示使用了催化剂 C、若正反应的ΔH<0 , 图c可表示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由图d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正反应的ΔH<0
上一页 237 238 239 240 2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