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惠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普通班)
-
1、下列除去括号中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气体():通过盛有饱和溶液的洗气瓶 C、溶液():加过量铜粉后过滤 D、固体():加入稍过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
2、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次氯酸钙的电离方程式: B、将通入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 C、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过量通入饱和溶液中:
-
3、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A、透明溶液中: B、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中: C、能与铁反应产生的溶液中: D、滴加试剂变红的溶液中:
-
4、下列关于钠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氏制碱法制备的方法是先通足量的后再通足量的到饱和食盐水中获得 , 再将 , 固体加热分解得到 B、为鉴别溶液和溶液,先加溶液再加足量稀 ,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的是溶液 C、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的红色更深,说明碱性更强 D、和两种固体的鉴别,可以用加少量水,再测定温度的变化来实现,溶于水吸热、溶于水放热
-
5、化学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空气污染物中存在的NO可以被含Ce4+的溶液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e4+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 B、NO是该反应的还原剂 C、每生成 , 转移3mol电子 D、和都是氧化产物
-
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一定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A、 B、 C、 D、
-
7、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下列实验室事故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眼睛溅进酸液,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冲洗 B、皮肤溅上碱液,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的硼酸 C、电器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轻微烫伤或烧伤,先用洁净的冷水处理,然后涂上烫伤药膏
-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铁与水蒸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 , 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B、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3NA C、的盐酸与足量可以获得的小于0.1NA D、常温常压下,和所含分子个数比为
-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约含有个氢原子 B、、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质量是 C、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D、个的摩尔质量为
-
10、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或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酸性氧化物 B、与互为同素异形体 C、水合钠离子示意图如图 D、纯碱的化学式是
-
11、下列物质主要成分及其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A、漂白粉()——漂白纸张 B、小苏打()——发酵粉 C、食盐()——调味品 D、铁红()——油漆颜料
-
12、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A、纳米氧化铁(颗粒大小) B、生理盐水(溶液) C、医用酒精(酒精溶液) D、固溶胶制成的有色玻璃
-
13、制备Fe(OH)3胶体实验,不需要标注的图标为A、
B、
C、
D、
-
1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加碘盐 B、鸡蛋清 C、氨水 D、冰水混合物
-
15、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利用废水中的将苯酚氧化为和的原电池—电解池组合装置(如图),实现了发电、环保二位一体。已知:羟基自由基()的氧化性仅次于氟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转移方向:c电极→导线→b电极 B、d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C、右侧装置中,c、d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相同条件下)为 D、若a电极上有参与反应,理论上溶液中有通过阴离子膜进入a电极区溶液
-
16、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具有还原性,例如,氨气能与卤素单质发生置换反应。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表所示:
化学键
N—H
N≡N
Br—Br
H—Br
键能/kJ·mol-1
391
946
194
366
请写出氨气与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三甲胺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使用铜催化剂将 , 二甲基甲酰胺[ , 简称]转化为三甲胺的合成路线。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单个分子在铜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装示物质吸附在铜催化剂上)。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V,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写出由 , 二甲基甲酰胺制备三甲胺的热化学方程式。
(3)、在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 2SO3(g)2SO2(g)+O2(g)实验。已知 SO3 起始浓度均为c mol·L-1 , 测定 SO3 的转化率。图中曲线I为 SO3 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II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尚未达到化学平衡时 SO3 的转化率。①比较图中X点与Y点、X点与Z点的平衡常数大小:
K(X)K(Y),K(X)K(Z)(填“>”“<”或“=”)。
②Y点的反应速率:v正v逆(填“>”“<”或“=”)。
③随温度升高,曲线II逼近曲线I的原因是。
(4)、已知:①N2(g)+2O2(g)=2NO2(g) ΔH1=a kJ/mol②N2H4(g)+O2(g)=N2(g)+2H2O(g) ΔH2=b kJ/mol
写出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
17、I.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配制0.50mol/LNaOH溶液
①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245mLNaOH溶液,至少需要称量NaOH固体g。
②配制NaOH溶液所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容量瓶、烧杯、还有。
(2)、取50mLNaOH溶液和30mL硫酸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①仪器A的名称为。
假设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mL,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为了计算中和热(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②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30.1
2
27.0
27.4
27.2
33.3
3
25.9
25.9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③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④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能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3)、已知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液态H2O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57.3kJ,上述实验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填字母)。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
18、
I.甲醇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基础原料和清洁液体燃料。工业上可利用CO或CO2来生产燃料甲醇。已知甲醇制备的有关化学反应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学反应
平衡常数
温度/℃
500
800
①2H2(g)+CO(g)CH3OH(g)
K1
2.5
0.15
②H2(g)+CO2(g)H2O(g)+CO(g)
K2
1.0
2.50
③3H2(g)+CO2(g)CH3OH(g)+H2O(g)
K3
(1)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________(用K1、K2表示)。500 ℃时测得反应③在某时刻,H2(g)、CO2(g)、CH3OH(g)、H2O(g)的浓度(mol·L-1)分别为0.8、0.1、0.3、0.15,则此时v正________v逆(填“>”、“=”或“<”)。
(2)对于反应③,在相同温度和容积不变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 n(CO2)∶n(H2)∶n(CH3OH)∶n(H2O)=1∶3∶1∶1 B.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 H2的消耗速率与CH3OH的消耗速率之比为3∶1 D. 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II.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 , 化学方程式如下:
2NO(g) +2CO(g)2CO2(g) +N2(g) ΔH<0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c(NO)(mol/L)
1.00×10-3
4.50×10- 4
2.50×10- 4
1.50×10- 4
1.00×10- 4
1.00×10- 4
c(CO)(mol/L)
3.60×10- 3
3.05×10- 3
2.85×10- 3
2.75×10- 3
2.70×10- 3
2.70×10- 3
请回答下列问题(均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
(3)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υ(N2)=________,CO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________。
(5)假设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高NO转化率的是___________。
A. 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 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 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 缩小容器的体积 (6)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mol/L)
CO初始浓度(mol/L)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I
280
1.20×10-3
5.80×10-3
82
II
280
1.20×10-3
5.80×10-3
124
III
350
1.20×10-3
5.80×10-3
124
①以上三组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第三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________。
-
19、将浓度均为0.02mol•L-1的H2O2、H2SO4、KI、Na2S2O3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
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H2O2+2S2O+2H+=S4O+2H2O,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A:……;反应B:I2+2S2O=2I-+S4O。
(1)、反应A的离子方程式是。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2)、为证明反应A、B的存在,进行实验I。实验I:a.向酸化的H2O2溶液中加入试剂淀粉-KI溶液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b.再向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加入Na2S2O3溶液,当溶液中(填化学式)耗尽后溶液的蓝色褪去。
(3)、为探究硫酸浓度对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进行实验Ⅱ、实验Ⅲ。(各溶液浓度均为0.02mol•L-1)用量/mL
实验序号
H2O2溶液
H2SO4溶液
Na2S2O3溶液
淀粉-KI溶液
H2O
实验Ⅱ
5
4
8
3
0
实验Ⅲ
5
2
x
y
z
溶液从混合时的蓝色变为无色的时间:实验Ⅱ是15min,实验Ⅲ是20min。
①实验Ⅲ中,x、y、z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
②对比试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③根据实验Ⅲ的数据,反应速率v()=mol·L-1·min-1(列出算式)。
(4)、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各溶液浓度均为0.02mol•L-1)用量/mL
实验序号
H2O2溶液
H2SO4溶液
Na2S2O3溶液
淀粉-KI溶液
H2O
实验Ⅳ
4
4
9
3
0
实验过程中,溶液始终无明显颜色变化。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推测反应A与反应B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VAVB(填“>”、“=”或“<”),解释实验Ⅳ未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
-
20、五氧化二氮(化学式:N2O5)又称硝酐,是硝酸的酸酐,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反应:2N2O5(g)4NO2(g)+O2(g) ΔH>0。某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N2O5 , 发生上述反应,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
0
500
1 000
1 500
c(N2O5)/(mol/L)
5.000
3.52
2.50
2.50
A、0~1 000 s内,v(NO2)=2.5×10-3mol/(L·s) B、反应达到平衡后,容器中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 C、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合适的催化剂,ΔH变小 D、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