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已知2SO2(g)+O2(g)2SO3(g)的反应机理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反应I:V2O5(s)+SO2(g)=V2O4(s)+SO3(g)ΔH1=+24kJ/mol

    反应II:2V2O4(s)+O2(g)=2V2O5(s)ΔH2=246kJ/mol

    A、V2O4(s)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加入更高效的催化剂可使该反应的ΔH减小 C、总反应速率由反应II决定 D、反应I的能量变化取决于E1E2的差
  • 2、一定温度下,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3C(g)。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n/mol

    t/min

    n(A)

    n(B)

    n(C)

    0

    2.0

    2.0

    0

    5

      

    0.9

    10

    1.0

      

    15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5min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9molL1min1 B、该反应在10min恰好达到平衡 C、物质B的平衡转化率为75%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反应开始时ABC的浓度分别为0.4molL10.8molL10.9molL1 , 则达到平衡状态后,C的浓度大于0.75molL1
  • 3、理论研究表明,在101kPa和298K下,HCN(g)HNC(g)异构化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分子HCN中的总键能比一分子HNC的总键能小 B、该异构化反应的H=59.3kJmol1 C、稳定性:HCN>HNC D、催化剂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 4、已知:X(g)+Y(g)3Z(g)ΔH=aKJmol1(a>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0.5molX和0.5mol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1.5mol 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达akJ D、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
  • 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正丁烷的燃烧热为2878kJmol1 , 则表示正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CH2CH3(g)+13O2(g)=8CO2(g)+10H2O(l)ΔH=5756kJmol1 B、BaSO3(s)+4C(s)=BaS(s)+4CO(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C、H2的热值为142.9kJg1 , 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g)+O2(g)=2H2O(l)ΔH=285.8kJmol1 D、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ΔH=+1.9kJmol1 , 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 6、下列各实验装置、目的或结论全都正确的是

    实验装置

    A、甲可验证镁片与稀盐酸反应放热 B、乙可验证FeCl3H2O2的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C、将丙中的铝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铝粉后释放出的热量变多 D、由丁可推断出:反应2NO2(g)N2O4(g)为吸热反应
  • 7、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关于反应的△H,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CH4(g)+CO2(g)2COg)+2H2(g)ΔH1

    CH4(g)C(s)+2H2(g)ΔH2

    CO2(g)+H2(g)CO(g)+H2O(g)ΔH3

    2CO(g)C(s)+CO2(g)ΔH4

    CO(g)+H2(g)C(s)+H2O(g)ΔH5

    A、ΔH4=ΔH5ΔH3 B、ΔH2>0,ΔH4>0 C、ΔH3=ΔH5ΔH2+ΔH1 D、ΔH1>ΔH2
  • 8、下列事实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合成氨工业选择高温 B、H2(g)+I2(g)2HI(g)反应达到平衡时,加大压强,颜色加深 C、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SO2O2制备SO3 , 工业选择常压而非高压
  • 9、反应2NO(g)+O2(g)2NO2(g)经amin后NO2(g)的浓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在0~amin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molL1min1 , 则a等于

    A、5 B、2.5 C、0.1 D、10
  • 10、密闭恒容容器中的反应:N2(g)+3H2(g)2NH3(g) ,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氮气浓度保持不变 B、vH2=3vN2 C、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断开3molHH键,同时断开2molNH
  •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但吸热反应只有加热才能发生 C、升温时吸热反应速率增大,放热反应速率减少 D、化学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 12、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0.30molL1min1 B、v(B)=0.04molL1s1 C、v(C)=0.50molL1min1 D、v(D)=0.03molL1s1
  •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增大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 C、体系压强增大,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大 D、平衡常数K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越快
  • 14、用铝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A、用铝粉替换铝片 B、加热 C、用浓硫酸替换稀硫酸 D、滴加少量CuSO4溶液
  • 15、氨的液化过程中,其焓变和熵变正确的是
    A、ΔH<0ΔS<0 B、ΔH<0ΔS>0 C、ΔH>0ΔS>0 D、ΔH>0ΔS<0
  • 16、生活处处都与化学有关,下列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冰融化 B、生石灰溶于水 C、蒸馒头时小苏打受热分解 D、干冰作制冷剂
  • 17、炼钢电炉内发生反应:Fe2O3s+3Cs3Fes+3COg   ΔH , 实验测得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某温度下向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足量铁粉和CO气体,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CO压强pCO=akPa , 保持温度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少量CO,达到新平衡时测得pCO=bkP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热ΔH<0 B、两个平衡中CO压强:b<a C、Fe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D、平衡时增大Fe2O3质量,平衡一定右移
  • 18、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HF的电子式: B、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C、正丁烷的结构简式: D、S2-的结构示意图:
  • 19、市售的溴(纯度99%)中含有少量的Cl2I2 ,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制备高纯度的溴。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等略),将市售的溴滴入盛有浓CaBr2溶液的B中,水浴加热至不再有红棕色液体馏出。仪器C的名称为CaBr2溶液的作用为;D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D中溶液转移至(填仪器名称)中,边加热边向其中滴加酸化的KMnO4溶液至出现红棕色气体,继续加热将溶液蒸干得固体R。该过程中生成I2的离子方程式为
    (3)、利用图示相同装置,将R和K2Cr2O7固体混合均匀放入B中,D中加入冷的蒸馏水。由A向B中滴加适量浓H2SO4 , 水浴加热蒸馏。然后将D中的液体分液、干燥、蒸馏,得到高纯度的溴。D中蒸馏水的作用为
    (4)、为保证溴的纯度,步骤(3)中K2Cr2O7固体的用量按理论所需量的34计算,若固体R质量为m克(以KBr计),则需称取gK2Cr2O7M=294gmol-1(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5)、本实验所用钾盐试剂均经重结晶的方法纯化。其中趁热过滤的具体操作为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转移溶液时用 , 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 20、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回答下列问题:

    甲: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NaOH溶液中;

    乙: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冷水中;

    丙:饱和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沸水中。

    (1)、将丙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请写出相关的操作、现象和结论
    (3)、向经过检验后的丙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先出现和甲中相同的现象原因为
    (4)、向丙中加入电极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向电源极的方向移动(填“阴极”或“阳极”)。若要胶体发生聚沉,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任写两条)
    (5)、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Fe(OH)3胶体,该提纯方法的名称是。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若(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上一页 327 328 329 330 3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