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谈如何维护公平正义,下面是一个论坛上发的帖子,请你针对论坛中的观点回答相关问题。
楼主1 如果我开车违反了交通规则,就会马上找朋友出面帮我“摆平”。
楼主2 “校园欺凌”一直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有同学认为:“校园欺凌是一种丧失正义良知的行为,但我们无能为力,只能旁观。”
(1)、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2)、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
2、2025年3月,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亮相全国人大会议,对我国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来说,这是“摸得着的民主”。这体现了( )
①国家保障人大代表履行职责
②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执政
③国家维护广大残疾人合法权益
④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40周年。4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升,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得益于( )
①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一根本法的指引
②贯彻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③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4、机动车“礼让斑马线”体现了以人为本,文明有礼。但有识之士认为,应从“礼让” 向“理让”转变,不仅要机动车礼让行人,还要倡导行人与机动车互相避让,不应强求司机“礼让”行人违规违法。这一观点强调了(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同的
③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④“机动车礼让行人”是不对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5、我国宪法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合宪性审查和监督,即审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法性,使其与宪法不抵触;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的违法行为,追究其违宪责任。开展这些工作的意义在于( )
①保证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②保证宪法实施,促进依法治国
③保证国家机关依照宪法行使权力 ④推动依法治国,杜绝腐败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6、2025年全国两会继续开辟“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为的是传递“好声音”、展示“好形象”、诠释“好政策”,时刻牢记“人民是阅卷人”。这是因为( )A、广大人民能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B、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C、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
7、 材料 各县区教育局,市开发区、徐圩新区、云台山景区社会事业局,各直属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四届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苏教办法函【2022】2号)要求,决定开展第四届全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时间和主题
(一)时间:2022年5月9日至15日
(二)主题:法治副校长为青春护航守护我们共成长
宣传重点
活动内容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重点围绕民法典、家庭教育促进法、反有组织犯罪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疫情防控、生命健康安全等法律法规,将法治教育与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自护教育、防欺凌教育等相融合。
某校按照通知精神开展宣传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为学校举行的宣传教育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形式要可操作、有效)(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把“守护我们共成长”作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主题的理由。(3)、请列举国家为“守护我们共成长”而制定的两部专门法律,并谈谈青少年如何才能树立法治意识,做到依法办事?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国家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意见》,针对当前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正确法治观念,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实践性薄弱等问题,从战略高度部署工作,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强调通过“法治教育实践周”、模拟法庭、基地研学等沉浸式活动,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回应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社会关切,为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提供政策支撑。
材料二 某校八年级学生小敏自幼热衷法律知识,坚持每周观看《今日说法》等栏目,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安全等领域案例,结合课本分析法律关系与维权途径,奠定扎实理论基础。作为校法治社团骨干,她策划“法律知识进班级”活动,通过制作PPT、编排情景剧《青春盾牌》,改编真实校园欺凌案例,直观呈现依法维权路径,引发全校对反欺凌的深入讨论。2024年宪法日,她经司法局培训后化身“法治宣传员”,在班级开设“宪法小故事”微课堂,结合受教育权等条款讲解宪法与青少年的关联,建立“法律小助手”答疑群实时解答隐私保护、校园侵权等问题,带动全班形成主动学法氛围,多名同学加入法治志愿队,展现青少年在法治传播中的主体作用。
(1)、结合材料一,国家为什么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2)、结合材料二,谈谈青少年应如何提高自身法治素养?(3)、请你
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9、2025年3月,广东省消委会公布以下维权事件:由省消委会提起的减肥产品功效虚假宣传公益诉讼案迎来终审判决,法院支持省消委会全部诉求,案件中已确认的101名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获三倍赔偿,可共同申领约395万元的赔偿款。该案例启示我们( )
①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成员自觉守法
②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成员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④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严惩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们围绕“法治精神”开展讨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提供盲文试卷,体现了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老人优先是一种特权,不符合平等的原则 C、法治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我们要追求不受限制的自由 D、仲裁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
11、 自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一批重要的法律法规正式施行。这表明( )
①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③国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使权力④生命健康主要靠法律来维护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
12、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下列说法符合要求的有( )A、编纂《民法典》,切实保障公民民事权利 B、某地电视台曝光公民、非机动车闯红灯 C、法院依法甄别纠正冤假错案,还原事实真相 D、加强普法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
13、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这句话体现了( )A、法律的产生 B、法律的本质 C、法律的特征 D、法律的作用
-
14、 一个美好的班集体,一定是具有凝聚力的。下列做法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是( )A、小景爱给同学起绰号,并认为那样可以和同学拉近距离 B、钱勇打扫卫生不认真,劳动委员要求他重新打扫,他不接受 C、吴桐被同学们称为“管事大王”,班里的事情都热情参与 D、为了维护集体荣誉,任成悄悄擦掉本班在学校公布栏中的扣分
-
15、 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国;司马迁受到酷刑,写就《史记》。这启示我们( )
①某些负面情感体验尽管不那么美好,但仍然有意义
②消极情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③在生活中负面的情感体验比正面的情感体验好
④学会转化负面情感,可以让我们成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6、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歌词中体现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认知调节 B、放松训练 C、注意转移 D、合理宣泄
-
17、 有些初中男生在女生面前打篮球会特别卖力。出现这种行为是因为( )A、这些男生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和接受 B、只有女生给他们加油,他们才会更有动力 C、青春期,这些男生的生理性别特征表现明显 D、男生与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
-
18、 心理学家曾观察过,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大人就会给小男孩汽车,给小女孩布娃娃,而当孩子表现出符合期待的行为时就鼓励,否则就制止一“女孩子不该那么调皮”,或者是“男孩子不应该哭”。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性别刻板印象有利于我们开发潜能
②男生女生拥有各自性别上的优势
③
生活中要保持性别刻板印象,男女界限分明④生活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A、①③ B、 C、④C.①④ D、②④ -
19、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下列做法能体现“止于至善”的是( )A、小宁每天都在日记中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争取每天都有所进步 B、小辉为了取得好成绩,考试作弊 C、小敏和同学发生矛盾后,总是指责对方 D、小刚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完成作业
-
20、 【坚持宪法至上】
材料一:(宪法节选)总纲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三条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材料二:202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其第一条明确:“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宪法在我国具有怎样的地位?(2)、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3)、写出两条宪法的基本原则?(4)、作为普通公民,怎样增强宪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