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以“焕发青春活力,绽放青春光彩”为议题,通过讨论、朗诵等方式开展情境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

    子议题——人须有自尊

    【议题情境】

    周一轮到小明打扫卫生,结果他忘记整理讲台,教室卫生被扣分,班级因此丢了卫生流动红旗。面对这一结果,他很内疚。第二天放学后,他主动留下来参与值日,打扫卫生更认真了。

    子议题二——做自信的人

    【议题情境】

    我们要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客观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避免盲目自信。

    子议题三——人生当自强

    【议题情境】

    先天性右臂缺失的安徽省“新时代好少年”孙雅欣,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从小就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她始终笑对苦难、自强不息,学习中,她勤奋刻苦、认真努力;生活中,她善良乐观、阳光向上。小小的她获得多项大奖。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明的行为符合自尊的人的哪一表现?
    (2)、该议题情境提示我们如何做自信的人?
    (3)、根据孙雅欣的事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 2、 鉴于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说明(   )
    A、法律可以随意改变 B、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法律要不断完善 C、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立法 D、不断完善法律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自由
  • 3、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多次旷课、逃学”“无故夜不归宿”“沉迷网络”“参与赌博”等属于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沾染这些行为(   )

    ①毒害心灵,危害身体健康 

    ②容易不思进取,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③危害他人和社会,破坏家庭美满幸福

    ④必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4、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下列行为能体现推动法律实施的有(   )

    ①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并依法进行讯问和取证

    ②人们在过马路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③某地方环保部门在未取得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一家企业进行处罚

    ④某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事实的判定出现错误,导致判决结果与事实不符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 5、 在帕米尔高原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0余年守卫边境,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自1972年跟随父亲为边防官兵当向导开始,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千米,一次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巡逻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用行动和话语诠释了(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B、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处事之道 C、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D、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事准则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施行以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光盘”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这启示我们(   )
    A、要养成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B、科学立法能够有效地杜绝消费主义、享乐主义 C、反食品浪费力度与餐厨的垃圾量成正比 D、需要达成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 7、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B、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C、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D、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 8、 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使用了以下三则古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据此推测这节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探索美好梦想 B、发展自我意识 C、培养宽容品质 D、树立青春自信
  • 9、 以下对影响人物情绪的因素解读正确的有(   )

    ①在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时,小英与思思有不同的看法,二人因此产生争执,情绪变得激动——学习成绩

    ②小强很内向,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明明知道答案,却因害怕在众人面前出错而感到尴尬和紧张,不敢说话——个人的性格特点

    ③得知外公不小心摔了一跤,伤情严重,小明特别伤心,整个人变得消沉——外部环境

    ④期中考试后,小红自以为英语考得很好,结果成绩只有72分,她感到十分失落——对事物的预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学习资料,体验资料里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着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材料二:某校带领同学们参观雷锋纪念馆,让他们感受雷锋叔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三:河南某高速公路上一辆货车侧翻,路过的郝国立和段云鹏立即停车救人。郝国立还站在应急车道上,不停地挥舞衣服,提醒过往车辆,直到路政人员赶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营造什么样的社会风尚?
    (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他们的行为践行着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
  •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未成年女学生朱某经常欺凌同学,有一天,她伙同另外四名女同学在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李某、王某两名女同学,并拍摄视频上传至网络。事件被曝光后,经过调查,其中受害人李某当天被殴打了三次,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万元,另外四名被告人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1)、李某和王某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对于朱某的判决中哪些属于主刑?哪些判决属于附加刑?
    (2)、朱某的行为属于何种行为?这种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
    (3)、朱某等人的经历对于你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有何启示?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萧凯恩在出生三个月时因眼癌摘除了眼球。她通过摸盲文点字乐谱和听录音反复背诵,一点一点学会了弹钢琴。她在黑暗中追逐音乐梦想,20岁时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

    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她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努力就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

    材料二:湖北宜昌一位失去双腿的15岁男孩借助平衡车坚持参加军训的视频刷屏网络。男名叫方宇翔,2岁时因车祸导致双腿截肢。2023年,方宇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并主动要求参加军训。炎炎烈日下,他克服困难,在军训场上与同学们一同站军姿、走方阵。由于天气太热,他又离地面太近,热气蒸得他的臀部都起了疙瘩。方宇翔向来不服输、不认命,他不顾老师和教官的劝阻,一定要全勤参训,从来不要求特别照顾。投入的神情,挺拔的姿态,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众人。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参加军训时,方宇翔笑得很灿烂,他说:“因为军既是对自己身心的一次磨砺和洗礼,也是一次和同学们一起成长,和大家拉近友谊的机会。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

    (1)、分析萧凯恩身上具备的两种令我们感动的高尚品质,并找出依据。
    (2)、请从自强的角度,谈谈方宇翔的故事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3)、“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 13、梅、兰、竹、菊“四君子”经常出现在文人雅客的文学作品之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诗文中的花木草石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体现了(  )
    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C、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D、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 14、某校七年级(5)班的同学围绕“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其中你认为观点错误的是(  )
    A、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 B、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C、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不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15、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表明民法典(  )

    ①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④注重培养人们的职业道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6、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下面场景能够体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有(  )

    ①在大剧院大声喧哗,结果被管理人员制止

    ②地铁上主动给老人、孕妇和残疾人让座,得到大家的赞许

    ③马路上驾驶车辆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否则会受到行政处罚

    ④商店里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要依法维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下列做法属于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是(  )

    ①某中学开展“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活动,同学们热心地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

    ②某中学的100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了“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

    ③某市举办“慈善一日捐”活动,市民踊跃参与

    ④面对持刀伤人事件,王某、黄某勇敢无畏,挺身而出,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老师每逢节气都会给学生写寄语,这些是其中的一部分:5月5日立夏:立夏当立志,奋斗正当时。5月21日小满:将满未满,人生可追。6月6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此举体现了(  )

    ①一丝不苟,不近人情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③因循守旧,固守传统

    ④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在2025年的春晚舞台上,李子柒身着融合植物染、青神竹编等13项非遗技艺的服饰惊艳亮相。短短5秒,这些珍贵非遗便展现在全球观众眼前。她不仅亲力亲为参与服饰设计,还深入走访了湖北、江苏、四川等8省市,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潜心学习。以下对李子柒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借春晚展示非遗,能让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②融合多项非遗技艺,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精神滋养

    ③亲力亲为参与设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

    ④走访学习非遗,践行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在古代,中国工匠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出了如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创造力。在当代,面对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国科研人员秉持自强精神,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奋力突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表明(  )
    A、自强精神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和科技研发领域,对其他领域作用较小 B、古代的自强精神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需求,与当代自强精神本质不同 C、只要有先进的科技,民族就能实现发展,自强精神不再重要 D、自强精神在不同时代通过不同形式展现,持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
上一页 171 172 173 174 17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