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以下货币。通过观察图中货币图文信息,可以了解到当时我国(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中外文明的交流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政治制度的创新
-
2、北宋为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政治危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后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导致变法失败。“这次变法”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3、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老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重武轻文 B、戒奢从简 C、重文轻武 D、严刑峻法
-
4、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武则天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开元年间,唐玄宗锐意改革,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他们的这些治国方略共同说明( )A、唐朝商业的发展 B、统治者选贤任能 C、统治者注重文教 D、唐朝兴盛的原因
-
5、“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运河”指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万里长城
-
6、下列是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相关图片,这表明这一时期该地区( )A、出现农耕定居生活 B、气候湿润水网密布 C、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
7、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材料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是由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台湾地区的管辖在西南、东南地区设置的相应的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
依据材料三,请分析噶尔丹、大、小和卓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请你依据上述材料总结我国古代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陆上通道】 材料一
西汉以来,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接连不断。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一所述的“横贯亚欧大陆的通道”被称作什么?为确保该“通道”的畅通,西汉朝廷设置了什么官职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2)、【文明交汇】材料二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城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向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向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3)、【经贸繁荣】材料三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将货物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材料三反映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请将上面知识卡片补充完整。
(4)、【航海壮举】材料四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材料四中体现的平等交往、互惠贸易的方式,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
9、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
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
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
大臣吕中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
材料三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列举一例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出的贡献。(2)、材料二体现了宋朝的哪一项政策?简述这个政策给宋朝带来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简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 -
10、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起义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专制统治 D、实行文化专制
-
11、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A处应为( )A、设置安西都护府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立军机处
-
12、“宋朝富有者可以投资城市土地,也可以经营珠宝店铺、茶楼酒肆、塌坊邸店,成为‘上等有店业’者;‘中等得过之家并公人等’,或经营百货,或以力谋生;‘买卖不多’的贫穷者也可以经营‘些小店业’,成为‘下等贫乏小经纪人’。”由此可见(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宋朝市民生活多样化 C、宋朝商品经济较繁荣 D、宋朝的农业生活丰富
-
13、明成祖当政22年,外国来使约318次,平均每年约15次;郑和第6次远洋返途路,竟出现了西洋、古里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的空前盛况。明政府对这些使团总是款待,厚加赏赐。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扩大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B、加强了对海外的直接统治 C、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发展 D、导致了明朝财政负担沉重
-
14、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为下表中的史料归纳一个主题,恰当的是( )
相关史料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农业生产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
15、宋朝将中枢机构运行改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权分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大刀阔斧地对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下手……至此,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两朝的政治改革均旨在( )A、精兵简政 B、维护统一 C、削弱地方 D、加强皇权
-
16、明朝时,郑和率兵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
-
17、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
-
1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根据诗歌内容,据此判断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应是南宋与辽、西夏对峙的时期。( )
-
19、 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宋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首词和岳飞的一生一样,气壮山河,名垂千古。词中抒发了诗人不甘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国仇雪国耻,收复失去河山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声声血,字字泪,完全是用心写出来的,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名篇之一,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据《壮怀千古豪气永存:岳飞<满江红>赏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靖康耻”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史实说说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
20、以图说史,完成下列要求。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某校七年级同学举办了一次民族专题图片展示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图1《步辇图》
图2唐蕃会盟碑
图3宣政院印
图4民族关系示意图
(1)、史料的类型包括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和图像史料等。分别说出图1和图2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相关历史信息。(2)、读图3说说元朝设什么机构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元朝统治者在边疆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3)、观察图4民族关系示意图,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什么民族?(4)、综合图1、图2、图3,归纳一个历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