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南昌“八一”大楼》纪念邮票,该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正式破裂 C、表明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国家主要矛盾 D、彰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 2、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新文化运动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五四运动
  • 3、戊戌变法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社会革命 B、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C、为后续的变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D、旨在培育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 4、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据此可知(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声音响亮而沉重,有极大之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全面了解洪秀全的生平 B、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C、洪秀全的长相无从考究 D、太平天国方面的描述更真实
  • 5、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并推行奏折、延寄制度。大臣能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皇帝谕旨由军机大臣直传地方,受命者需回奏谕旨情况。这些制度的实行(     )

    《巡视台阳图》卷(局部)

    A、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 B、扩大了地方官员权力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推动了思想文化繁荣
  • 6、《巡视台阳图》卷描绘了雍正年间巡台御史的工作情景。图中御史向百姓发放物品,教书先生汇报府学教学,高山族百姓进献物品。这表明(     )
    A、台湾百姓生活困苦需救济 B、清政府重视对台湾的治理 C、台湾的教育水平领先全国 D、高山族与汉族无任何差异
  • 7、辽、夏、金相继建立科举取士制度,考试程序、时间设置多仿效宋朝,且考题出自汉族儒家经典。这反映了(   )
    A、辽夏金政权已完全汉化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C、宋朝科举制度最为完善 D、科举制成为唯一的选官方式
  • 8、唐朝对突厥降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将约半数人口安置在西起灵武、东至幽州的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管辖,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让近万家突厥人入居长安,其酋长多有封官。这些举措(     )
    A、强化了西域的军事防御体系 B、消除了唐朝的北方边患问题 C、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D、导致了唐朝内部政局的动荡
  • 9、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员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并依考绩奖惩、变动官职,州县辅助官员由外地人担任且三年一换。此举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科举制度的创立 C、增加官员流动任职经验 D、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
  • 10、西晋末年以来,南方地区大粪肥田的做法有所扩大;北方的农作物如麦、菽在南方开始种植。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远超北方 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C、南方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 11、东汉章帝时,窦宪(章帝皇后之兄)强夺沁水公主的田园,公主畏惧窦宪而不敢计较。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外戚势力膨胀 B、宦官专权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皇帝权力旁落
  • 12、秦始皇即位第三年率文武大臣封禅泰山。他登上泰山山顶立石颂德,并祭祀天帝。秦始皇此举意在(     )
    A、加强民族交融 B、摆脱传统政治的束缚 C、昭示皇权天授 D、巩固中央的统治地位
  • 13、班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上有铭文记录了毛伯受到周天子的册封和赏赐,追述毛伯平乱之功。该铭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武王伐纣 C、分封制 D、国人暴动
  • 14、距今一万年的上山遗址的大量陶器中部掺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壳(脱粒取米后的碎壳)。这反映了上山居民(   )
    A、已掌握先进的制陶技术 B、已出现水稻种植 C、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平 D、已出现家畜饲养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渍,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等编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独立·联合·发展”,任选一角度,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选取两个及以上的跨区城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某校同学以“经典赏析·文明遇鉴”为主题开晨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
    (1)、任务一【走进经典——内化知识·赓续文明脉】

    材料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图不断扩展,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

    (万古江河)目录

    第一章:古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第三章: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 世纪一公元2世纪)

    第四章:东亚的中国(2世纪一10世纪)

    第五章:亚州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一15世纪)

    第六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15世纪一19世纪中叶)

    第七章:百年期(19 世纪中叶一20世纪中叶)

    知识对照

    第一章: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文革

    第三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国

    第四章:三国至所席: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五章:过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游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六章: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第七章: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善知识对照内容,并简要说明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趋势。

    (2)、任务二【研读经典——多元途径·光耀民族魂】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在从内部检讨与反省、从外面学习和模仿中重新整理自己,重新开步走向新的世界,逐渐出现振兴的希望。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一20世纪中叶)

    人物

    魏源

    孙中山

    李大钊

    毛泽东

    历程

    顺乎世界近代化潮流(1840—1917)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1927)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927-1949)

    史料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毛泽东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3)、任务三【感悟经典——成果分享·共谋人类兴】

    材料三:在数干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认识了域外,城外也认识了中国。自19世纪以来,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先驱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实现社会转型;到21世纪,各种文化相激相荡时,人类社会终会走向天下一家。

    ——以上均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根据任务一、二的内容,班级同学围绕主题“    ▲    的中国与世界”分小组讨论,成果如下:

    A 组分享

    题日:对外辐射的中国

    举例:思想、文字、医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外传。

    B组分享

    题目:觉醒探索的中国

    举例: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戍成变法、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

    根据材料三和小组成果分享,将主题补充完整。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 17、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从下面思维导图中可得出(   )

    A、经济全球化 B、美苏两极对峙 C、文化多样化 D、社会信息化
  • 18、下表是苏俄(联)时期工农业生产值增长情况。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生产总值(%)

    100

    67

    112

    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100

    13.8

    75.5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苏联模式的确立 D、工业化成就突出
  • 19、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通过研究发现宇宙间所有物体,无论是巨大的星体,还是微小的尘粒,都是相互吸引的。与此相关的是(   )
    A、万有引力定律 B、生物进化论 C、钋和镭的发现 D、电磁感应现象
  • 20、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某部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著作这样评述: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该著作是(   )
    A、《权利法案》 B、《战争与和平》 C、《共产党宣言》 D、《庶民的胜利》
上一页 259 260 261 262 2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