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古印度,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封君封臣制 B、种姓制度 C、庄园经济 D、君主专制
  • 2、图坦卡蒙为现代人广为熟知的原因是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 ·卡特发现,并挖掘出大量珍宝,震惊西方世界。下图示意图坦卡蒙的金棺,该文物应属于(     )

    A、古代黄河流域文明 B、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C、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 D、古代爱琴海文明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稳脚跟,取得优势,击败对手,都掀起了变法运动。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他废除贵族世袭制,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制定《法经》以维护统治秩序;改革军制,加强军队战斗力。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摘编自林建法《中国古代史》

    根据上述材料,以“改革能使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0字左右)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县下设乡、里。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多梯级的统治结构。

    材料二

    项目

    措施

    经济

    以秦国的①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②。

    文化

    以笔画规整的③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材料三 秦王本来已经足够强大却不去咨询群臣的意见,因此犯了错误也不去改正。胡亥继承了这样的做法,非但不加以改变,反而更加残暴,从而加重了国家的灾难。到了子婴即位时,他已经孤立无援,势单力薄且没有得力的辅佐,接连经历了三位君主的过失,却始终没有醒悟过来,那么秦朝的灭亡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译自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多梯级的统治机构”中处于塔尖的职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实施的行政制度及施行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史记》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稿》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三 秦始皇吞并六国,优一宇内,其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是什么?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变法措施的影响角度,阐释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3)、材料三中秦始皇“统一宇内”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所谓的 “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三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分析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中,主张君主要靠法令、权势治国的是哪一学派?请列举一个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政治主张,并写出老子创立的学派。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 7、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B、焚书坑儒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严苛的刑法
  • 8、“秦朝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一段文字描绘了秦朝的(     )
    A、政治 B、制度 C、疆域 D、军事
  • 9、秦朝曾将更名规定以诏书形式颁行全国。湖南出土的秦朝简牍《更名诏书》,记载了秦朝更名的规定,如“以王令”改为“皇帝诏”,“受命”改为“制”等。秦朝这些更名规定旨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加强文化控制 C、建立等级制度 D、凸显皇帝威严
  • 10、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它是(     )
    A、《论语》 B、《诗经》 C、“楚辞” D、《周礼》
  • 11、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共468件,其中礼器210件,其余为武器、食器、工具、杂器、乐器、炊具,还有铜泡(装饰品)千余件。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造型精美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
  • 12、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都江堰属于(     )
    A、齐国 B、鲁国 C、赵国 D、秦国
  • 13、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中,取得成效最大的是(     )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14、春秋时期,周王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各诸侯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职和纳贡。周王经常向诸侯求车、求赙、求金,失去了昔日的尊严。这主要说明(     )
    A、周王室衰微 B、周朝富裕 C、民众思想混乱 D、改革不得人心
  • 15、在周朝时期,周天子在边境上设置了烽火台。一旦有敌情,就点燃烽火台上的烟火,诸侯们看到烟火后就会迅速集结军队前来支援。这说明诸侯应承担的义务之一是(     )
    A、定期朝见天子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 16、在西周初年“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由此可见,周初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
    A、控制百姓 B、稳定政局 C、发展生产 D、削弱诸侯
  • 17、如下图所示的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     )

    A、石器时期 B、夏朝初期 C、商朝初期 D、西周时期
  • 18、2024年6月2日是炎帝诞辰纪念日,湖北随州举行了一场“炎帝神农大典”。追溯历史可知,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B、嫘祖 C、大禹 D、黄帝
  • 19、陶寺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中有石制的斧、凿、刀,骨质的铲、锥等,其出土的猪的肢骨上,有敲骨取髓现象,还有一些浅而细密的切割痕(如下图:剔骨痕迹的猪肢骨残段)。据此推断,这些切割痕最可能是(     )

    A、考古发掘时误伤了骨头 B、陶寺原始居民使用工具造成的 C、与其他动物搏斗后留下的伤痕 D、天生形成的“胎记”
  • 20、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其制造并使用的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工具 D、铁质工具
上一页 217 218 219 220 2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