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历同学围绕“古代经济发展”话题,制作了如下手抄报,请你与他一起完善。
千年脉动看发展
注:①关中,陕西渭河流域:②江淮,长江、淮河流域:③东南,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
(1)、根据以上信息,概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2)、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其它图文资料,分析产生图一现象的原因。多元辐射看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培植了地主阶级,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些历史进程均印证了..
(3)、请你充分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历史知识,将手抄报补充完整。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数量排名第一位。下列是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我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防御设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我是隋唐至明清国家经济命脉,连接五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物资与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唐宋之世,中国科技实冠寒宇(天下)。然其精义不在穷理而在致用,故能泽被四邻(思惠覆盖邻国)。
——钱移《国史大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2)、列举两例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 -
3、西夏统治者一度模仿孝文帝“改姓元氏”,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清顺治时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 )A、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全面汉化 B、历代疆域持续扩大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加深 D、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
4、朱绍候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这表明( )A、民族交融方式多种多样 B、民族交融消除了民族隔阂 C、民族交融只发生于北方 D、民族交融促进经济的发展
-
5、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因为八股取士( )A、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B、阻碍了思想的进步 C、造成官僚机构臃肿 D、动摇了统治的根基
-
6、读懂文献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对于下列文献史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关注出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思想
②弄清字词:“守国之道”即治理国家之法
③理解意思:史料强调民本思想乃治国之道
④史料印证:因是康熙“实录”,无需印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了清廷正在( )A、镇压白莲教起义 B、缓解财政危机 C、禁止海外贸易 D、强化闭关锁国
-
8、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为佐证这一观点,适合选择的历史人物有( )
①黄巣
②王安石
③李自成
④郑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9、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病逝于中国,他们在遗嘱中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这反映了( )A、明朝长期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明朝继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 C、远洋航行有力打击了殖民侵略 D、郑和下西洋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
10、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如果要了解17世纪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情况,首选的科技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
11、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小历画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处最适合填( )A、施行仁政,笼络民心 B、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C、改革官制,提高效率 D、精简机构,缓解矛盾
-
12、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历代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下列关于思想家的整理正确的有( )
①韩愈——佛教传播的推广者
②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倡导者
③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④黄宗羲——君主专制的维护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下图为“宋代部分年份海外贸易市舶收入统计图”,之所以出现图中现象,是因为宋朝( )
①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②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
③结束对峙实现统一
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说明元代( )A、疆域辽阔 B、科技发达 C、经济繁荣 D、战争频仍
-
15、“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些摘自岳飞《满江红》中的诗句( )A、诉说了南宋灭亡的哀伤 B、说明了宋辽之间的冲突 C、表达了抗金英雄的壮志 D、坚定了抗击倭寇的决心
-
16、“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于戈(战争)’局面。”这则材料概述了澶渊之盟的(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髟响
-
17、赵国胤当皇帝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对此,赵国胤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杯酒释兵权
②设立军机处
③崇文抑武
④控制地方税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右图为小历同学做的历史学习笔记,由此判断,他在学习中会认识到唐朝( )A、世界影响力在扩大 B、加强对各族地区的统辖 C、实现统一任重道远 D、藩镇割据势力极其强大
-
19、唐玄宗在位后期,沉面于享乐,重用奸臣,当时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 )
①经济迅速袞退
②农民起义影响
④节度使权力膨胀
③朝政黑暗腐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0、《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此唐太宗(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严格考绩,澄清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