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商朝周边聚集着许多方国,商王名义上对方国具有控制权,方国除对商王表示臣服外,还要承担朝贡、纳税,以及随商王征伐等义务。与这一政治形态最为相似的是(     )
    A、西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B、炎黄联盟中的蚩尤部落 C、旧石器时代的居民 D、秦朝建立后设置的郡县
  • 2、《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这么一句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业,从此       制代替       制,       天下变成       天下。”空白处内容应是(     )
    A、世袭,禅让;公,家 B、禅让,世袭;家,公 C、世袭,禅让;家,公 D、禅让,世袭;公,家
  • 3、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
    A、雕刻技术趋于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 4、“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秦始皇陵兵马俑
  • 5、距今约5900-44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贵族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而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财富丰富 C、社会分化出现 D、制陶技术成熟
  • 6、直观的图示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下面图示标题的是。

    A、炎黄联盟的形成 B、禅让制的形成 C、华夏族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产生
  • 7、距今4000多年前,人们已经能够制作“蛋壳黑陶杯”。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 B、生产工具改进 C、建筑技术进步 D、制陶工艺提高
  • 8、七年级李羡同学最近参观了位于陕西西安东部某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的遗址,他最有可能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是(       )
    A、能发出七声音阶的骨笛 B、绘有人面鱼纹的彩陶盆 C、中国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D、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 9、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这段铭文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 10、此前,虽已有印尼爪哇直立人的发现,但一直未被世界公认。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所以有“北京人挽救了爪哇人”的说法。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     )
    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遗址 B、为研究直立人提供了可靠证据 C、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唯一证据 D、与发现爪哇人的意义完全相同
  • 11、从下面不同时期人类脑容量数据对比情况看,可以推测出山顶洞人(     )

    名称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现代人

    脑容量

    平均650毫升

    平均1088毫升

    1300-1500毫升

    1300-1500毫升

    A、开始过着群居生活 B、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C、智力已有较大进步 D、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12、我国已经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数以万计,涉及20多个省、自治区,有50多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二。这些足以说明(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是人类的远祖 B、世界文明史开始于我国境内的人类产生 C、我国是世界上遗产最丰富的国家 D、我国是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 1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材料二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于是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午一时半,来自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聚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5000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表现在民族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并赋予人民性、时代性的新内容……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不仅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因素,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解放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新华《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新知识分子”掀起的这场“社会变革”指哪一运动?该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该事件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民族觉醒与抗日战争之间存在的关系。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的因素”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4、报刊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时代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表一有关“教育考试”新闻报道在《申报》出现篇数变化

    时间

    1906年

    1911年

    1912年

    教育考试

    20篇

    0篇

    1篇

    表二   “民族”一词在《申报》出现的次数变化

    时间

    1928年

    1939年

    民族

    1119次

    2369次

    材料三   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摘录)

    报道来源

    报道内容

    社会名流言论

    国民参政会议员张申府说:毛先生这次来渝,已充分表明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群众来信

    来信写道: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求取和平,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

    事实报道

    《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国民政府)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

    中共主张

    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材料四   史学家们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各个时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社会、文学、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报纸由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或其中的一个侧面,作过连续的集中的报道,往往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但是,报纸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所不足,一是常有漏报和误报,二是往往掺杂有不少纯属伪造的稿件,这是利用报纸作为研究资料的史学家们应该注意的。

    ——摘编自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表一、表二中《申报》在1906年和1939年分别对“教育考试”、“民族”新闻报道最多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述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反映的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闻报刊的史料价值。
  • 15、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而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三   最初,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了,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要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收集的两位人物图片。

    人物

    图一左宗棠

    图二梁启超

    名片

    地主阶级洋务派,参与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运动倡导者”倡导的是什么运动?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
    (3)、依据材料三,概述中国革命道路的两次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两次变化的主要因素。
    (4)、请参照材料四的图一名片,概述图二人物的历史功绩。
  • 16、对于当时流行的“依靠海陆军拯救国家”“通过教育拯救国家”等观点,张謇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国家好比一棵大树,其中教育是绽放的花朵,军队是结出的果实,而实业则是深埋地下的根基。他认为救国的根本是(     )
    A、重视教育事业 B、增强军事实力 C、解放人们思想 D、发展社会经济
  • 17、某学者在谈及抗日战争胜利缘由时指出:“(甲午中日战争)50年后,中国终于一雪前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国自身的努力。”“中国自身的努力”主要在于(     )
    A、中国武器的先进 B、坚持全民族抗战 C、反法西斯同盟援助 D、解放区土地改革
  • 18、当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进攻更为严峻。毛泽东在延安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生产运动(     )
    A、解决了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 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C、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 D、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
  • 19、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20、“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是1937年7月8日,即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此“事变”(     )
    A、揭开抗日战争序幕 B、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C、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民族战争阶段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上一页 906 907 908 909 910 下一页 跳转